武王灭商之后,按照《礼记》的记载,第一位被分封的诸侯是黄帝的后人,文中提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jì)。”不过,由于《礼记》成书时间较晚,武王分封黄帝后人的记载未必完全可靠。然而,《尚书吕刑》和《逸周书尝麦》等古籍的记载表明,周朝初期便有黄帝的事迹传说。
从逻辑推断,既然周朝早期就有黄帝的传说,那么商朝应该也应该有所记载。然而,甲骨文中并未出现“黄帝”这个词。那么,是不是“黄帝”仅仅是周人的祖先,周朝灭商后将其祖先身份抬高?抑或是黄帝是周人虚构的形象?其实并非如此,因为甲骨文中有商人对一位名为“黄尹”的特殊君主进行了隆重祭祀。
伊尹辅佐商汤推翻夏朝并辅佐太甲治理国家,甚至曾“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这一行为与周初的周公颇为相似。伊尹由于卓越的贡献,获得了商人极高的尊敬,甲骨文中有记载商人对伊尹的祭祀,如“辛亥不,至伊尹,有一牛(帝王级祭祀规格)”以及“甲戌卜,其执伊,侑,岁”等。由此可见,历史书籍中关于伊尹篡位的记载并不可靠,因为如果他真篡位,商人又怎会如此尊敬他?
但甲骨文中多次提到“告于黄尹”,且记录的祭祀规格似乎更加特别。例如:“侑于黄尹,十伐,十牛”,“三十牛于黄尹”,以及“癸未卜,黄尹一豕、一羊,卯二牛,五十牛”等,显示出商朝对黄尹的祭祀规格极为隆重。近年来,还解读出一段甲骨文卜辞:“自黄尹十示又三”,这意味着在乙丑日占卜后的丁(卯)日,用一头牛为从黄尹开始的十三位神主进行祭祀。这是商朝历史上首次将外部人物列为合祭之首的记录。
综合来看,黄尹在商朝祭祀体系中的地位非同寻常,祭祀的规格丝毫不逊色于商朝的先公先王,且有能力统领众多神主,被视为“大大神主”。
关于黄尹的身份问题,至今仍有较大争议。然而,从商朝对黄尹祭祀的态度以及“黄”和“尹”这两个字的含义来看,黄尹很可能与黄帝有关。首先来看“黄”字。甲骨文中的“黄”字形似一个正立的人形,中央有“口”形。学者李学勤指出,这个字形像一个胸前佩玉的人,类似一个佩戴玉器的部落首领。黄帝与玉器有着深厚的联系,传说黄帝使用玉器作为兵器,还创立了衣制并佩戴玉佩,如《礼记·玉藻》所说,“凡带必有佩玉”。这是否暗示着“黄”字起源于佩戴玉器的部落首领?
接着是“尹”字。在甲骨文中,尹字以手持杖或笔的形象为标志,象征着掌握权力或治理,表示具有治理大事的权力。《说文解字》解释为:“尹,治也,握事者也。”因此,尹最初明显是指一位君王或部落首领。那么,为什么尹字在商朝时期成为了“大臣”呢?我推测,随着夏商周的更替,最高统治者的称呼逐渐升级,例如夏朝的“后”、商朝的“王”、周朝的“天子”、秦汉的“皇帝”,统治者的称呼越来越高,而旧朝的称谓相对降级。所以,原本至高的“尹”逐渐被取代,而“君”字便出现了。甲骨文的二期便出现了“多君”而不是“多尹”,表明“尹”字包含了“君”的范畴。
由此,黄尹可能代表了一个佩戴特殊玉器的强大部落的首领,而周人为了追溯先祖,将其称为“黄帝”。
此外,黄帝的起源问题,也可通过商朝祭祀黄尹来佐证。尽管传统上认为黄帝来自西部,而商族并非源自西部,这两者在地域上似乎无太多交集,但实际上黄帝并非西部人,而是东部人。先秦史书明确记载,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战”中的交战地点在“彭城”,孔子也认为黄帝出自东部。商族曾在山东西部生活,这也证明商族与黄帝有一定的关联,甚至商族可能就源自黄帝的部族,因此祭祀黄帝也就显得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无法完全断定黄尹就是黄帝,但从甲骨文中“黄尹”二字的特殊性、商朝祭祀的态度以及商族历史的关联来看,黄尹与黄帝极为可能是同一人。
参考资料:《史记》、甲骨文合集、尚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