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爆发时,袁世凯正待在彰德老家养病,然而他内心的野心却早已蠢蠢欲动,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到了11月1日,北洋军攻占汉口,清朝政府宣布解散“皇族内阁”,并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3日,袁世凯带着自己的新政府进京组阁,16日,袁世凯内阁正式成立,阁员大多是他身边的亲信和老朋友。为了将中央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袁世凯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载沣交出了“监国摄政王”的大印,并通过隆裕太后下令:“亲贵不得预闻政事”,确保自己可以掌控大清政权的实权。
袁世凯的心机深沉、手段高明,他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实施着自己的计划,然而,令他意外的是,最终真正促使清帝和平退位的,却是两次刺杀事件。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袁世凯决定调冯国璋进京,接管由载沣控制的禁卫军,成功地使自己成为清朝中唯一真正掌握实权的人,至此,隆裕太后与小皇帝溥仪完全沦为傀儡。为了更快实现自己当上总统的目标,袁世凯开始精心策划如何逼迫清帝退位。他心中已有了一个周密的计策,并在思索时不禁笑出声:“威胁加利诱,这真是妙计!妙计!”
袁世凯来到中南海的海晏堂,拜见了隆裕太后,并开始实施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计策。他面对隆裕太后,引用古今典故,软硬兼施,一边威胁,一边利诱:“太后,历史上,无论哪个国家灭亡,亡国的君王最终结局都十分惨烈。你看那些国君,或被割舌,或被千刀万剐,尸骨无存。”
此言一出,隆裕太后顿时面色苍白,额头上渗出了细汗。见此情景,袁世凯趁势再接再厉:“可是,您想想,现在让清帝退位,依然可以每年领取400万两银子的生活费,还能保留‘皇帝’的尊号,这样的待遇,实在是优厚的!”
此时,隆裕太后泪流满面,哭声哽咽。袁世凯见状,继续说道:“我们在谈判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到这样的优待条件。无论如何,这都是微臣的一片心意。”
隆裕太后止住了哭泣,艰难地开口:“我们母子两人的命运都掌握在我手里,我得深思熟虑。只要我们母子平安,大清皇族没有更大的变故,那我就能放下这些,不再顾虑列祖列宗。”
袁世凯见火候已到,知道不能急于施压,便婉转告辞回府。回到府中,袁世凯再次不禁大笑,但很快他想到了铁良、良弼等死硬派人士,他们坚决维护清皇室,主张进行最后一搏,甚至有人主张重组皇家内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袁世凯感到有些不安,心中暗骂道:“该死!”
正是这些人坚定维护清皇室的立场,使得隆裕太后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就在这时,北京发生了两件事,巧妙地帮助了袁世凯。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从东华门乘马车去外务部新衙门办公。当马车行至丁字街三义茶馆门口时,突然一颗炸弹从茶馆扔了过来,幸好马车疾驰,袁世凯险些逃过一劫。这次刺杀未遂,反而让袁世凯的政治形象大大提升,清廷的文武大臣开始从曾经的反对者转变为袁世凯的支持者,隆裕太后甚至派特使慰问,并封袁世凯为一等侯爵。袁世凯对此笑得更加开怀。
然而,命运并未止步,十天后,北京发生了另一件震惊全城的大事。清廷禁卫军的第一协统、军咨议良弼被刺杀身亡。良弼是袁世凯当上总统的最大阻力,而这正是袁世凯早已在心中盯上的目标。
刺杀良弼的人是彭家珍,一个不怕死的革命志士。彭家珍曾留学日本,在革命后四处奔波,最终来到京城。他认为,良弼等死硬派是实现共和的最大障碍,于是准备通过刺杀来铲除这个障碍。1月26日,彭家珍在良弼的住所附近等待,看到良弼下车时,迅速从口袋里拿出炸弹,将其投掷向良弼。爆炸声响起,良弼的左脚被炸飞,他痛苦倒地,随即昏迷过去。另一枚炸弹再次爆炸,几名侍卫当场死亡,而彭家珍自己也未能幸免,最终当场牺牲。
良弼死亡后,京城的文武大臣纷纷逃离,惧怕遭遇杀身之祸,他们纷纷向袁世凯求援保护。袁世凯立即调动嫡系部队进驻北京,并派赵秉钧等人入宫安抚。隆裕太后痛哭流涕,紧抓赵秉钧的手,恳求他向袁世凯传达请求,要求保住母子二人的性命。
在隆裕太后的极力哀求下,袁世凯终于以一种关切主子的态度出现在中南海海晏楼,他假装温情脉脉地劝说隆裕太后,最终让她同意和平退位。
1916年2月12日,清室奉隆裕太后的命令下诏宣布退位,标志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彻底终结。毫无疑问,正是两次刺杀事件帮助了袁世凯,助他顺利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