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俄国到底是不是“白捡”了西伯利亚?——1943年5月22日: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
斯大林为何要解散共产国际?
首先,苏德战争已经全面爆发,苏联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安全,打赢卫国战争。此时,苏联已难以分心去推动全球革命。1943年,虽然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勉强赢得胜利,但在哈尔科夫会战中遭遇德国军队的惨败,战争的主动权依然掌握在敌方手中。此时的苏联自身难保,显然也没有必要继续保持共产国际的存在。
其次,英美法等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共产党组织,有些甚至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共产国际的活动和支持会激起盟友的不满,特别是考虑到英美等国家的政治立场。
再者,共产国际的名声过于显赫,以至于敌国如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联合成立了反共产国际联盟,苏联不再希望继续在四面树敌的情况下维持共产国际的声名,尤其是它的实际运作已经与其名号相符。
因此,在1943年,斯大林果断解散了共产国际。
那么,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扩张究竟有多困难?俄国是否真是“白捡”了西伯利亚?
从某种角度来看,俄国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白捡”了西伯利亚。许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满清在明清时期忽视了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
中国的北方,恰好与西伯利亚和远东接壤,西伯利亚的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远东的面积也达到700万平方公里,地理上的接壤,使得中国想要控制西伯利亚面临诸多挑战。
西伯利亚的南部与外蒙古和中亚接壤,中国要想控制西伯利亚,必须控制外蒙古和中亚。然而,外蒙古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这些民族的武力不可小觑,时常会有大规模的骑兵南下掠夺,给中原王朝的控制造成巨大阻力。
直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汉人才真正开始彻底控制外蒙古,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数百年的艰难尝试,甚至在宋元明时期都未能完全征服,西伯利亚的拓展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然而,远东地区的局势却与西伯利亚迥然不同。与中国东北接壤的远东地区几乎没有本地民族的军事力量,满清的统治者发现,这片土地看起来容易控制。
满清为何没有完全控制远东?
满清的兴起源自其对东北的控制,然而,奇怪的是,他们对远东地区的控制却并不重视。满清在建立政权后,尽管对东北的控制已逐渐巩固,但在远东的驻军与人口数量仍然稀少。以康熙年间为例,尽管那时满清国力鼎盛,但在黑龙江和吉林的总人口仅为17万人,而外东北(远东地区)的常住人口仅为2万人,这与关内的数亿人口形成鲜明对比。
满清对外东北的忽视,源于其对该地区缺乏足够的领土意识。东北地区的满洲人曾将其视作可能的退路,尤其是在汉人叛乱的情况下,满清的八旗军队可以退到东北避难。而东北并非理想的“拓展领土”,因此即便此地显得“唾手可得”,满清对于远东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库页岛的例子
例如,满清曾在努尔哈赤时代控制了库页岛,并将其划归宁古塔副都统管理。但随着时间推移,满清并未在库页岛上部署军队,也没有过多的政治投入。18世纪日本的松前藩和沙俄都先后侵占了库页岛,然而,满清对此并未采取任何有效的防御措施,显得极为冷漠。
远东的自然环境与满清的无所作为
远东的自然环境极为严酷,雅库特人居住的地区在极寒的气候下,冬季温度可达零下70度,而夏季温差也能达到75度。如此恶劣的条件让远东土地的开发与生存变得极其困难。对于满清而言,征服这片荒凉的土地,不仅得不偿失,还可能使资源投入付之东流。
西伯利亚的温度和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土地的贫瘠使得这里的生存条件异常艰难。即使是当地的雅库特人,他们的生存方式也非常原始,几乎没有现代的工具和资源。对于满清来说,这种地区的价值极为有限,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开发和移民。
结论
满清对远东的忽视与冷漠,反映出其当时的领土战略与对自然资源的低估。在他们看来,远东的土地几乎不值一提,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让这一片土地的开发与驻军显得毫无意义。加上当时中国对外的军事压力并不大,满清自然没有去扩展这片土地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