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与芬兰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有人形容这场战争为“大象与蚂蚁之战”。的确,当时苏联的总人口约为1.7亿,疆域达到2200万平方公里,而芬兰人口仅400万,国土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更令人瞩目的是,苏联拥有450万军队,远超芬兰仅有的3.2万常备军。由此可见,这是一场显而易见的不对等战争。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发生冲突?战争的经过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芬兰在历史上一直缺乏存在感。自12世纪末期起,芬兰便成为瑞典的一部分,直到沙俄崛起,俄瑞之间的战争不断。1808年的俄瑞战争后,芬兰被沙俄占领,成为沙俄的一个公国。1917年,借助俄国十月革命的混乱,芬兰宣布独立,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由于国力较弱,芬兰长期奉行中立政策,并始终不参与大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避免卷入任何大国间的战争。
二战初期,苏联担心德国从西面对其进行侵略,虽然当时苏联并不特别看重芬兰,但却担心德国可能通过芬兰对苏联发起攻击。因此,苏联逐渐将目光投向芬兰。芬兰与苏联之间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区域——芬兰湾,面积3万平方公里,最长处可达400公里,平均宽度100公里。苏联在芬兰湾南岸和西岸的控制区域较为稳固,但芬兰完全掌控着北岸,海湾中的岛屿也都属于芬兰。若芬兰在这些岛屿上布置大炮,便可随时对苏联舰队发起打击。
芬兰湾对苏联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在芬兰湾的尽头,便是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列宁格勒(曾为沙俄时期的首都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不仅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还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驻地。如果芬兰落入德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控制,列宁格勒和波罗的海舰队的安全将岌岌可危。
1939年,战云密布的欧洲局势日益紧张。8月,德国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旨在稳住双方关系。然而,苏联深知,一旦德国吞并波兰,芬兰将成为德国进攻苏联的跳板,苏联将不得不面对来自西方的双重威胁。因此,苏联开始提出对芬兰的领土要求。具体而言,苏联希望芬兰将靠近列宁格勒的边界向东扩展20至30公里,并以此为交换,苏联承诺将东卡累利阿的一倍以上面积的土地划给芬兰。此外,苏联还要求芬兰租借芬兰湾的几个岛屿、拆除卡累利阿半岛上的军事设施,并在汉科半岛建立军事基地。
然而,芬兰的代表在谈判中坚决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导致谈判破裂,并成为两国爆发全面战争的导火索。1939年11月30日,苏联陆、海、空三军一同发起了多路进攻,苏芬战争正式打响。
斯大林曾计划迅速结束这场战争,认为凭借苏联的军力,战胜一个如此弱小的国家简直是轻而易举。然而,战争的进展却令人大吃一惊。苏联动用了近百万大军,坦克开路,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而芬兰虽然兵力远远不足,仅组织了12.7万兵力,且重型武器稀缺,但凭借机动性和战术灵活,芬兰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顽强的抵抗。芬兰士兵主要依靠滑雪板等简陋装备进行机动作战,然而,这些简单工具在极地环境下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芬兰军队采取的策略令人称奇,尽管装备较差,却多次成功击败苏军。比如在索木斯萨米尔战役中,芬兰军队以极为简陋的装备,成功消灭苏军2.75万余人,俘虏1500人,击毁坦克和大炮,缴获大量战利品。芬兰军队的成功,还得益于他们在极寒天气下的巧妙战术:芬兰士兵利用“香肠战”策略,故意在苏军必经的路上做出炊事的假象,引诱苏军前来争夺食物,然后发动突袭。结果,许多苏军在食物面前不设防,被芬兰军队击毙。
芬兰还通过干扰苏军的后勤供应,使得苏军长期处于缺粮少油的困境。在极寒的环境中,苏军的坦克一旦缺乏油料,便会因发动机冻结而无法再启。许多坦克就此被困在战场上。芬兰军队并不直接面对苏联的主力,而是采取打击敌人的后勤支援,彻底削弱了苏军的作战能力。
然而,由于苏联的军力优势,芬兰最终在战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尤其是当芬兰湾结冰,苏联可以直接通过冰面进入芬兰腹地时,芬兰的防线变得越来越难以支撑。经过三个月的激烈战斗,芬兰无力继续抵抗,最终向苏联求和。
尽管芬兰在这场战争中最终签署了屈辱的和约,但这场持久战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芬兰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巧妙的战术,成功抗衡了苏联三个月,这被视为一场军事奇迹。苏联尽管最终胜利,却也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据苏联解密的档案显示,苏联的战死及失踪人数高达11万人,另有约24万人受伤或生病,此外还有5000人被俘,坦克、飞机等装备损失惨重。
芬兰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也不小,约有7万多人伤亡。然而,芬兰的顽强抵抗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对芬兰的援助。瑞典等邻国也提供了重要支持,确保芬兰在战争中尽可能少地遭受损失。
最终,在国际压力和自身困境的双重作用下,芬兰接受了苏联的和平条件。1940年3月5日,芬兰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和约,芬兰割让了约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芬兰湾的一些岛屿、卡累利阿地峡以及拉多加湖周边的部分领土。尽管芬兰失去了领土,但凭借这场战争获得的道义支持,使芬兰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更多的声援。
苏芬战争对苏联的打击并不局限于物质损失,还在道义和国际地位上造成了重大损害。战争结束后,苏联被踢出了国联,失去了国际话语权。此战的表现让德国看到了苏联的弱点,这也为后来的德国闪击苏联提供了有力的信心。
战争结束后,芬兰尽管成为战败国,但其立场发生了变化。芬兰开始亲西方,逐渐融入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体系。芬兰于1995年加入欧盟,并在2023年成为北约成员,苏芬关系的紧张也随之再度升温。
这场大象与蚂蚁的战争,尽管苏联最终获得了部分领土,却在国际道义和形象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芬兰也在全球政治中赢得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