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裴周玉在晋绥根据地接到命令,前往延安进行学习。身边的战友们都对他的这次延安之行心生羡慕,毕竟延安是革命的圣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光辉的岁月。
在延安向上级汇报工作后,裴周玉有幸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的纪念大会。在活动中,他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勤部部长张令彬坐在同一条长板凳上。也许是因为之前对他略有耳闻,张令彬主动询问道:“听你这口音,似乎是同乡?”裴周玉答道:“我是平江龙门的。”张令彬激动地回应:“我来自枫树下村,叫张松茂。”这一声亲切的乡音与熟悉的名字瞬间唤起了裴周玉的记忆,他欣喜地叫了出来:“你是以前的裁缝师傅松茂叔啊!”
原来,他们俩竟是童年时代的老乡,一同在同一个水井边长大。如此熟悉的背景,难怪初次见面时却互相不识。追溯到十几年前,便能了解其中的缘由。
在年龄上,张令彬比裴周玉大11岁。在革命之前,他是一位名声在外的裁缝,以精湛的手艺闻名遐迩。随着大革命的到来,他很早就加入了党组织,将自己的裁缝职务作为掩护,积极参与革命工作。
裴周玉对他的认识源于张令彬的裁缝生涯,他常常走街串巷,给老乡们缝制衣物。对于才七岁的裴周玉来说,早已开始帮家务,他在10岁时就能前往外县砍柴,往返几十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12岁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强壮的小伙子,为地主打杂,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
对裴周玉而言,依靠体力挣钱的日子并不知道何时才是尽头。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未来岁月的困境则会让他倍感无助。他目睹父亲终日担任挑夫,苦苦度日,直到年老力衰之时,只能回去耕作。种地又是一项靠天吃饭的工作,风调雨顺能过得去,若是收成不佳,甚至连交租都捉襟见肘。
所以,他便思索着怎样学一门技能。在那个时期,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工匠并非易事,通常都需要当学徒,三年内不见分文的收入。而且,即便是苦心学习,最终能否出师也未必有保障,因为许多师父往往会在关键技巧上有所保留。
裴周玉看到张令彬在给大家缝衣服,轻松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让他心动不已,于是产生了拜师的想法。然而,张令彬很清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民众的生活并不宽裕,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做衣物。他对裴周玉说,即使学会了技能,又能如何?依然养活不了一家人。最终,裴周玉放弃了从师学裁缝的打算,转而选择学习其他的技能。
那时候,张令彬年仅24岁,而裴周玉也只不过13岁。
在1927年秋收起义之际,早已成为党员的张令彬积极参与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随部队一起走上了井冈山。而此时的裴周玉才刚刚14岁,仍旧是儿童团的一名团员。
因此,在秋收起义后,张令彬离开了平江,裴周玉则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一直在儿童团中活动。曾一度计划在1928年参军,但因年纪尚小未能如愿。最终在1930年,他随同本乡的80余人成功加入了红军。
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张令彬在红9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中一直承担着后勤工作,而裴周玉则在红3军团负责保卫工作。在抗日战争期间,张令彬常驻延安,先后担任军委后方勤务部长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勤部部长。
时光荏苒,十几年过去,裴周玉已经由昔日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经历丰富的战士干部,而张松茂也变更了名字,成为张令彬。一时间未能相认,实属正常,尽管容貌略有变化,但乡音总是难以磨灭。熟悉的方言瞬间让他们意识到,眼前的人正是自己曾经的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