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对中国来说,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它的名称指向朝鲜,战争确实发生在朝鲜半岛,但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新中国为何会卷入这场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冲突,根源其实在于当时苏联的决策。二战结束后,美国入侵朝鲜,朝鲜人民军陷入溃败,苏联在关键时刻放弃了对朝鲜的支持,导致美国将战火推到了鸭绿江边,轰炸机把炸弹投向了中国东北。
那么,为什么苏联当时会选择放弃朝鲜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堪称是全球格局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战后的新秩序中,苏联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其势力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苏联对战后的远东格局心生不满。斯大林认为自己在远东的利益被严重忽视。众所周知,苏联长期渴望获得一个不冻港出海口,既可以在地中海,也可以在太平洋上。
斯大林的初步计划是占领日本的北海道,然而,美国在战时避开了这个问题。虽然斯大林没有强硬要求,但他转而寻求中国的旅顺港和朝鲜半岛南端的港口。然而,美国对于苏联占领朝鲜南端持坚决反对态度,采用了诡计。美方表面上答应苏联获得北海道北部的控制权,但在美军登陆南朝鲜后,拒绝让苏军进入北海道,最终抢在苏联与北方四岛的日本军队交战时,率先接管了北海道。
这一系列操作使得苏联既没有得到南朝鲜,也没有收获北海道,最后只能收获旅顺港和北朝鲜。然而,当南朝鲜被美国控制后,旅顺港和北朝鲜的战略价值也大幅降低。在此背景下,随着新中国成立,中苏关系不断密切,苏联无法继续控制旅顺港,这意味着苏联在太平洋的战略支撑点可能会在未来丧失。
为了在太平洋保持影响力,苏联促使金日成发动南下行动的意图远强于美国推动李承晚北上的动机。事实上,苏联在全面支持朝鲜人民军时,显然更为积极,而美国则并不希望朝鲜战争爆发,他们一再警告李承晚不要挑衅北方。金日成多次请求苏联批准南下,斯大林从道义上并无太大顾虑,因为金日成的行为是他自己的选择。
那么,斯大林是否没有担心金日成的失败?当然有。但苏联在朝鲜的战略依然稳固,因为北朝鲜对于苏联而言,仅仅是向南扩展势力的跳板。如果朝鲜战争失败,最糟糕的局面便是南朝鲜统一,尽管苏联失去了北朝鲜,但可以通过朝鲜半岛对中国施压,继续强迫中国妥协,保留旅顺港。即使是最坏的情况,苏联也能从中获益。
斯大林也确实考虑到中国可能会介入战争,但他认为中国的作用仅限于帮助朝鲜稳定防线,未曾想过中国可能会在战争中逆袭美军,形成僵局,这一切的变化是战后才发生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如预期般展开了闪电战,迅速取得胜利。南朝鲜的军队,由原本的光复军、朝鲜籍日军以及伪满洲国军队组成,根本无法与朝鲜人民军抗衡。
仅仅一天后,韩国总统李承晚和他的幕僚便匆忙逃离首都汉城,试图在大邱稳住阵线,但很快朝鲜人民军便推进到大邱,李承晚不得不再次撤退,最终逃到釜山,准备随时撤离日本。
由于失去了统一指挥,南朝鲜的军队开始陷入混乱。到7月28日,朝鲜人民军已经占领了汉城,进入了南朝鲜的核心区域,釜山成了唯一的抵抗点,看似战争即将结束。
然而,7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了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大败。历史课本里所说的“联合国军”是美国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强行通过的干涉决议,严格来说是非法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联主动缺席了这次安理会讨论,因为斯大林误判了美国对战争的态度,他原以为美国不会大力介入朝鲜战争,毕竟战争节奏很快,美国来不及反应。而美国同样未曾干涉中国内战。
美国并没有像斯大林预期的那样冷漠对待朝鲜战争。在战争爆发前,美国失去了中国大陆,蒋介石虽然是美国的盟友,却被抛弃。如果美国再度背弃盟友,其盟友体系可能会崩溃,因此杜鲁门绝不能失去朝鲜战争。
当斯大林意识到美国将全力投入朝鲜战争后,他迅速改变了战略,因为他可以承受失败,但却不希望与美国在朝鲜爆发直接冲突。斯大林指示金日成避免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因此朝鲜人民军一直未攻占釜山。与此同时,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时,苏联为了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选择缺席。这一举措让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到朝鲜半岛,从而减轻了苏联在欧洲的军事压力。
苏联利用这一机会,让中国参战,以防止美国速胜。苏联的目标并非是让中国击败美国,而是确保美国的胜利进程不那么迅速。
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立场相对安全,苏联即使失败,依然能通过中国来挡住美国的压力。对于中国来说,这种局面显然不理想,因此中国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朝鲜,与法国在越南的局势相比,朝鲜的压力更为直接。
在朝鲜战争最危急时刻,金日成曾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亲笔信,恳求苏联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然而,斯大林断然拒绝了朝鲜的请求,不愿为朝鲜提供援助。斯大林是否害怕美国?其实并非如此。苏联曾向中国提供空军支援,并在中国介入后提供援助。斯大林的拒绝背后,其实是想逼迫中国出手。金日成明白,朝鲜仅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战胜美国,苏联的支持至关重要,而苏联知道,中国是唯一能够支援朝鲜的国家。
斯大林对中国态度冷淡,部分原因在于担心中国与苏联决裂。二战后,南斯拉夫的铁托与苏联决裂,苏联非常警惕中国的独立性。为了避免中国与苏联决裂,斯大林希望通过朝鲜战争让中国彻底与美国对抗。
毛主席曾在战后说道:“斯大林对我们最放心的时刻,就是志愿军越过鸭绿江时。”此时,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立刻开始提供。可见,苏联对朝鲜的政策,实际上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服务的。
历史往往是冷酷的,缺乏人性。一个国家若不够强大,不仅敌人会加以压制,盟友也可能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