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下,列宁成功成立了全球首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此事引起了无产阶级的热烈欢呼,成千上万的贫苦民众最终获得了掌握政权的机会,他们骄傲地成为国家的新主人。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不久之后,他们自身却演变为特权阶层,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腐朽程度超过了昔日的资本家,令人堪忧。
列宁最早意识到干部特权的存在,他制定了一项政策,规定所有政府官员的薪水不得超过技术熟练工人的工资。当时,熟练工人的月薪为510旧卢布,而官员的薪水则是500卢布。然而,这些干部很快就不再依赖薪水来维持生计,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勾结成群,享受起逍遥的生活。在1920年召开的苏共九大上,许多代表开始对官员奢侈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他们的奢华生活与老式资本家不相上下,而无辜的工人和农民却因害怕报复而不敢发声。这种腐败现象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显得尤为明显。等到斯大林接任后,干部们的特权愈加明显,拥有多处别墅的不仅有领导,幼儿园到大学的培养机构也在为他们的子女服务,更为关键的是,中央部级以上的高官可以在中央银行拥有特殊账户,随意提取资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一次访问苏联时惊讶地发现,连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也陷入了这种腐败特权之中,他住在奢华的别墅里,并受到四五十人的服侍。罗曼·罗兰感叹道:高尔基的待遇丝毫不逊色于大资本家,你们推翻资产阶级,难道只是为了换取自己成为新一轮的资产阶级吗?
赫鲁晓夫上任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首次针对干部特权展开了攻势,实施干部轮换制度并减少了他们的特权。然而,失去特权的官员们却联合勃列日涅夫形成政治同盟,最终将赫鲁晓夫驱逐下台。
勃列日涅夫时期成为了苏联腐败现象最严重的阶段,他不仅恢复了被削减的干部特权,还任人唯亲,让高级干部之间相互勾结,滥用权力。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丑闻层出不穷。进入戈尔巴乔夫时代,他直接推动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而这些权贵则纷纷担任了企业的总经理或董事长。苏共在这一过程中彻底蜕变为脱离人民的特权阶层,激起了广泛的不满,辛劳的民众陷入了困苦的生活之中,而这些官员却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共产主义时代”,实现了对资源的按需分配。这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境遇使得苏联这一红色帝国不得不走向崩塌。根据马克思的设想,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后,建立公有制经济,集中权力于社会,实施计划经济,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引发的经济危机。然而,苏联的特权阶层却利用其掌控的计划经济,将国家资源紧紧握在自己手中,任意腐败。这样的现象显然是马克思所未曾预见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亟需进一步完善,同样,如何踏上社会主义之路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与修正的过程。我们必须吸取苏联的教训,努力消灭特权阶层,确保官民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上拥有相同的权利,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