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古代有一种专门用于形容退休官员返回故乡的说法,称为“告老还乡”或“荣归故里”。退休后返回家乡,无疑是一种被视为高尚且令人向往的行为。然而,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退休官员却选择不再回乡,究其原因何在呢?
退休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退休制度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于汉朝,并在唐代得以快速发展,后在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逐步完善。关于“退休”这个词汇,它首次出现在唐宋时期的文献之中。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在其《复志赋序》中提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而《宋史·韩贽传》中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的记载,揭示了当时士人对退休生活的向往。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当时的皇帝特地下诏,允许自愿告退的官员,不论其年岁,一律可以领取退休,状况大为改善。在每个朝代,退休后返回故乡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最早可以找到的“告老还乡”的实例,或许是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的谋士范蠡(约公元前536年)。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提出退休并带着美丽的西施前往经商,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陶朱公”。另一个著名的人物是陶渊明(365年-427年),他辞去彭泽县县令的职务,回到家乡过上隐居的田园生活。还有唐代名士贺知章,他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并兼任秘书监,类似现代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回乡途中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而在宋朝,太子老师杜衍也在退休后选择了返回故乡南京,晚年生活。至于元朝的赵孟頫,他在1319年以“乞病还家”的名义从元大都返回吴兴湖州。清朝的湖广总督徐广缙(1797-1869年),为官多年后也选择返回家乡太和县。而开国将军甘祖国,退休后回到了江西省的莲花县洋桥乡,致力于农业发展。他与乡亲们一起辛勤修建了三座水库、三条公路和十二座桥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代官员的退休生活
与古代相比,当代退休官员在离开职场后,往往选择留在他们曾为之奋斗的城市,或者是迁移到更大的城市享受养老生活,而很少有人选择返回故乡。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因素:在其任职期间,许多官员的家庭已在当地定居,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子女的学习和工作也都在此地,方便全家团聚并相互照顾,让他们更难以舍弃这个熟悉的环境。
2. 生活习惯:经过多年的生活,官员们已经习惯了所在城市的风土人情,乡愁往往成为逢年过节时的短暂归属感。回家一次、两次,似乎已足够满足那份情怀。
3. 经济和医疗条件:对于许多官员来说,他们的故乡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医疗条件和生活环境自然无法与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相比。
官员退休回乡的利与弊
虽然回乡对于退休官员而言有其益处:
- 名人效应:退休官员的归来,往往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引起更多关注和投资。
- 资源共享:他们能够为家乡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和策略,帮助地方进一步发展。
- 引才引智:曾任职的官员在经历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后,依然拥有相当的能力和见识,能够为家乡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然而,潜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首先,个人回家后可能面临一些生活上的不便;其次,如果来到乡里的官员被视作“霸主”,可能会造成地方人际关系的紧张,这在历史上屡有发生,如明代的董其昌所引发的争议。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官员退休后的去向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关心人民和国家的未来,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