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子国,最为反复无常之国。其人,极为卑贱,且不知世上有恩义……因此,不应对其有丝毫优待。” 康熙皇帝曾多次表达自己对日本的厌恶,强调即便日本人对他极尽尊敬,甚至将他的《圣谕》视为宝典,自己也绝不会对日本人表示任何友好。然而,这样一位极力排斥日本的皇帝,却在施琅提出攻打日本的建议时却持否定态度,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层原因呢?
1683年,施琅成功地收复了台湾,但实际上康熙皇帝自下旨要求攻占台湾已过去了三年之久。三年之间,国家为此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巨额,尤其是在大清的国库方面,银两已如流水般消耗在军备建设上。而且,自康熙登基以来,几乎从未有过和平时期,许多大小战事不断,平定三藩的过程长达9年,这其中的军费消耗更是不可小觑。
若细算康熙时期的财政,能发现大清为了应付这些开支,必须积累巨额财富,才能支撑庞大的军事预算。因此,康熙在位期间,财政紧张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康熙时期是大清王朝的巩固阶段,长期的战争让人力、财力和物资遭受了极大消耗,不利于国家的稳步发展。作为一位心怀伟大理想的君主,康熙皇帝期望国家不断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必须重视内政与经济的恢复,而非盲目扩张。
与此同时,当时的日本虽时常侵扰沿海地区,给百姓带来不少困扰,但以大清的力量,稍加兵力部署即可应对,并不构成对大清的真正威胁。对于康熙来说,是否攻打日本,并不是一个迫切的问题。相比之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内部的葛尔丹部威胁,这才是康熙眼中的头号隐患。因此,在此背景下,外部的日本并未引起康熙的过度关注。
此外,施琅个人的私心也是康熙皇帝没有答应进攻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施琅在收复台湾之后,迅速成为康熙的宠臣,但作为曾有过“叛变”历史的明朝旧官,施琅深知自己在朝中的处境。台湾局势稳定后,他的军事才能和重要性显然会逐渐下降,这让他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出路。他心里明白,如果自己失去了用武之地,康熙会不会“过河拆桥”?而且,若朝中有人揭示他曾有易主之事,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将岌岌可危。因此,施琅决定通过向康熙提出攻打日本的建议,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保障和地位,以求在朝中立足。
然而,施琅对打赢这场战争的把握并不大,他深知日本并非一支轻易可以被征服的力量。康熙皇帝作为历史的读者,必定了解1266年忽必烈征战日本的失败教训,弘安之役的惨败并未让元军取得胜利,这让康熙更为谨慎。在这种背景下,尽管施琅上奏请战,康熙皇帝仍然心生疑虑,是否应当进攻日本。
最终,康熙在权衡各方利弊后,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决定。尽管后世的评论认为,如果当时康熙听从施琅建议,或许能避免后来的屈辱,但从当时的大清国力来看,真的与日本开战,不仅仅是困难重重,而且可能是自取灭亡。若两军交战,背后随时有葛尔丹部的威胁,大清的损失将会惨重。
从军事角度来看,八旗军虽强,但面对精锐的葛尔丹部和日本的水军,形势复杂且悬念重重。而施琅的水军尽管表现出色,但面对日本的岛国特性,若未能迅速制胜,漫长的战争必将使国家资源耗尽,民力、财力和国库都将承受巨大的压力。最重要的,康熙虽然对施琅有所信任,但他并未完全把信任交给施琅。倘若施琅有任何叛变之心,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康熙从整体大局出发,做出了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这不仅为大清的未来打下了稳固基础,也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并未因为一时的个人情绪而做出决策,而是将国家的长远发展与稳定放在首位,最终为大清提供了稳固的国家根基。
上一篇:古时的“驾考”和“交规”
下一篇:我有镇馆之宝|楚宝珍萃 王者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