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恳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便于您随时阅读更多优质的文章,并与我们共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鲁迅先生,说:“孔夫子是旧社会的圣人,而鲁迅是新中国的第一等圣人。”他还提到:“鲁迅的心意与我相通。”可以看出,毛主席对鲁迅的深厚敬意。然而,尽管两位伟人有着许多共同的思想,令人惋惜的是,他们生前从未有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这成了毛主席一生的遗憾。实际上,鲁迅先生也曾听闻毛主席领导红军的消息,关切地询问:“他现在多大年纪了?”
回溯到1918年,毛主席离开长沙,远赴北京,当时他仍是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穿着朴素,常常遭到他人的轻视。然而,杨昌济先生却极力推荐毛主席给陈独秀和李大钊,称他为“大才,有救国之能”。在与毛主席交流过后,李大钊等人也被毛主席独到的见解所折服,称他在同龄人中无可比拟。于是,李大钊将毛主席安排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那时的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许多名人学者常在这里出入,毛主席也希望能和他们交流、探讨救国大计。
然而,令毛主席失望的是,尽管北大的名气响亮,也并非所有所谓的“名人”都愿意与他交往。部分教授因为看重地位和身份,不愿与一个图书管理员交流,毛主席因此感到些许孤独和无奈。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如饥似渴地在图书馆中阅读,拓展自己的思想,偶尔也拜访一些文化界的名流。尽管如此,最让毛主席心中牵挂的,还是文坛领袖鲁迅。
毛主席早年便阅读过鲁迅的作品,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见解令毛主席十分欣赏,他一直渴望能够与鲁迅面对面交谈。而鲁迅在陈独秀等人的口中也听说过毛主席的大名,对这位来自湖南的青年产生了浓厚兴趣。可惜,在两人即将见面时,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因病去世,毛主席痛失亲人,不得不急忙回到家乡。站在母亲的墓前,毛主席写下了极为感人的祭母文:“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母亲的丧事处理完毕后,毛主席返回北平,但此时鲁迅正忙于创作,未能与毛主席相见。随着形势的变化,毛主席也离开了北平,最终两位伟人再也没有机会面对面交谈。尽管未曾见面,但两位伟人的思想却常常相通。
鲁迅曾评价《水浒传》道:“一部水浒,只反奸臣,不反天子。”多年来,毛主席曾也说过:“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讲究投降的结果,揭示了‘投降派’的下场。”两人对于《二十四史》的看法也惊人相似。鲁迅曾赞同梁启超对《二十四史》的解读,称其为“帝王将相史”,并进一步提出:“史书上到处是‘人吃人’。”而毛主席对这部史书的看法也相似,他认为其中许多内容并不真实,“大半是假的,实录也有虚构成分。”他还指出,历史上敢于造反的人,常被称为“贼寇”,这与历史的真实情况不符。但他也认为,虽然史书有虚假成分,但不应因此完全不读,批判虚假的部分,也是一种哲学思考。
在他们对中国旧社会的剖析方面,鲁迅和毛主席有着深刻的共识。鲁迅通过“孔乙己”和“阿Q”等经典人物,尖锐地批判了中国社会的腐化与陋习,他曾指出:“中国人的性情是折中的。如果说要拆掉一扇窗,大家会各种阻止;如果要拆掉一整座屋子,大家便会妥协。”然而,鲁迅的批判情感是复杂的,他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展现了他对国人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在一次与钱玄同的对话中,他提出了“铁屋子论”,认为当时的中国如同一个无法摧毁的“铁屋子”,人们麻木地活着,无法意识到死亡的可怕。当有人试图唤醒他们时,部分人会觉醒,但也因此产生深刻的痛苦。钱玄同的回答让鲁迅有了更多的勇气,他认为,尽管“铁屋子”看似无法破坏,但只要能叫醒几个人,就不该放弃希望。
然而,毛主席则更注重从社会的角度深入思考解决方案。他深入农村进行调查,揭示了地主阶层如何剥削贫苦农民,如何通过宗族制度和封建习俗迫害女性和弱者。他指出,中国的男人受制于政权、族权和神权,而妇女更是承受了额外的“夫权”。毛主席深知,必须打破这种封建旧制度,才能为中国的农民和女性争取自由与尊严。他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走向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
虽然鲁迅通过文学唤醒国民,而毛主席则通过革命来摧毁旧制度,但他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与进步。毛主席在井冈山开辟根据地时,鲁迅也在关注着革命的进展。此时,鲁迅已经认同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文化战线上的坚定战士。毛主席的名字也开始在鲁迅的日常讨论中频繁出现。
1932年,鲁迅曾特意询问过前来上海治疗的陈赓,想了解红军是如何抵抗国民党的围剿以及如何开辟根据地的。陈赓为此画了一张作战图,而鲁迅则珍藏了这张草图。到了1936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完成长征,鲁迅从史沫特莱处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写信给毛主席,表达对革命胜利的欣喜与对未来的期待。
然而,鲁迅并未等到毛主席的回信,便因病去世。鲁迅的去世震动了中国的文化界,毛主席对其深感悲痛,发出了四封电报,并亲自关心鲁迅的葬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多次提到鲁迅,并以他为楷模,称他是新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即使是毛主席这样伟大的革命领袖,也在遭遇误解和挑战时,依赖书籍来寻找力量。毛主席一生阅读无数书籍,其中鲁迅的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解放后,每次《鲁迅全集》出版,毛主席都会亲自购买,认为只有鲁迅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思想。
今天,尽管两位伟人已离世,但他们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毛主席和鲁迅先生为中国作出的伟大贡献,将永远被铭记。正如有人所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更为可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鲁迅先生的伟大成就。
上一篇:炫!千年“故宫纹样”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