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军的五虎将中,单雄信这一人物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奇怪的是,《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将他列在李密的列传里,不仅将他描绘成一个向李密低头乞命的软弱无能之人,还把瓦岗军的失败责任推到他的身上。然而,历史记载中的单雄信,并没有背叛瓦岗军,他的结局显然比这些书籍所描述的要复杂得多。
《资治通鉴》里有大量关于单雄信的记载,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瓦岗军的战败并不是单雄信的背叛所致。事实上,李密的主力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已被打得全线崩溃,然而单雄信的外马军仍顽强抵抗,尽管他最终不再服从李密的指挥:“世充军至,密候骑不时觉,比将出战,世充军悉已济矣。”这表明,单雄信在李密失败时坚持战斗,虽然他不再信任李密,也未投降,最终他选择在王世充的阵营中找到出路。
而瓦岗军中真正的叛徒,实际上是李密最为依赖的心腹长史邴元真。邴元真并非一位忠诚之人,早在担任县吏时便因贪污腐败被免职,后加入瓦岗军,靠投靠李密一度获得重用。邴元真与王世充暗中勾结,并在关键时刻背叛了李密:“密西拒世充,留元真守洛口仓。元真阴谋叛密;杨庆闻之,以告密,密固疑焉。”他不只一次在李密面前制造不信任的局面,最终成为瓦岗军的背叛者。
值得一提的是,李密在瓦岗军战败的过程中,也犯下了不少战略错误。无论单雄信是否心生叛意,或者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人如何勇猛,这一切都无法改变瓦岗军最终的覆灭。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李密已经不再是瓦岗军的领袖,当他杀害瓦岗的创始人翟让后,他就接受了越王杨侗的招安,成为隋朝的官员,并获得了太尉、尚书令等职位。因此,即使单雄信背叛李密,他也不再是瓦岗军的一员,更何况他在瓦岗军的地位,使得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更多的权利去反叛。
事实上,瓦岗军的创始人并非历史书中常提到的贾家楼四十六友中的魏征、秦琼、程咬金等人,而是翟让。当时,徐茂公(即后来的李世勣)和单雄信也是最早的参与者,这段历史显然被许多人误解。史料明确记载了翟让如何聚集盗贼,如何与徐茂公及单雄信联手创建了瓦岗军:“让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骁健,善用马槊,聚少年往从之。”他们的起义在最初的几年间,确实取得了不少成就。
李密并非一直信任单雄信。即使他表面上屈服于李密,李密依然没有放下心中的戒备,甚至准备在合适的时机除掉他。单雄信作为瓦岗军的骁勇将领,拥有着极高的军事才能,李密的心腹房彦藻更是认为他是隐患:“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因此,单雄信在瓦岗军中的处境并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般简单。随着李密战败,单雄信最终选择投降王世充,但这并不是他背叛的表现,而是因形势所迫的选择。
当单雄信归降王世充后,得到的待遇远远超出了他在李密阵营中的地位。李密当时将秦琼、程咬金等人任命为内马军的骠骑,而单雄信则被逐出核心,成为外马军的统领。显然,李密对他极为不信任。相比之下,在王世充阵营中,单雄信一度成为了首席大将。这种待遇的变化,反映出单雄信在面对两位主公时的艰难抉择。如果你是单雄信,会选择继续忍受李密的不信任,还是在王世充的阵营中获得重用呢?
再者,秦琼和程咬金等人的投降,是早已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且他们的选择并未被视为背叛。尽管单雄信与他们的投降相似,但历史对他的评价却远不如秦琼等人。实际上,在李密战败之后,瓦岗军早已不复存在,所有投降的将领不过是寻求生存的选择而已。
总而言之,单雄信的历史形象,在很多时候并未得到公正的评估。他的忠诚与义气,或许应当得到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尽管他最终投降了王世充,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选择投降并不意味着失去所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