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内战——靖难之役终于落下帷幕。战争的结果令许多人意外:原本计划通过绝地反击与死拼局面求得生存的燕王朱棣,凭借建文帝频频犯下的昏庸错误以及自己的一些幸运机遇,居然成功地推翻了建文帝的朝廷,掌握了大权。
然而,当朱棣攻占明朝的都城南京后,他却面临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建文帝的下落成谜,此时的他处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状态。这种局面使得朱棣感到十分为难,因为和他一同消失的,不仅有建文帝,还有太子朱文奎。不过,建文帝的另一个儿子——朱文圭却仍然活跃在宫中。于是,很多人不禁疑惑:朱棣既然有篡位的心思,为什么不选择先推举朱文圭为傀儡皇帝,过渡一段时间后再禅位给自己呢?毕竟,历史上这种通过禅让的方式登上皇位的先例可谓屡见不鲜。
实际上,这些疑问大部分是对当时复杂政治斗争形势的不了解。
1、朱棣的纠结
许多人从影视剧或者通俗小说中得到了一个误解,认为朱棣从洪武帝时期就已经决定篡位,一直期待着建文帝上台后发动造反,而且他对于自己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信心。实际上,根据《明史》以及其他史料的记载,朱棣在与建文朝廷的军队作战时,许多次都因为运气好而勉强死里逃生。最初的很多时候,朱棣的处境都极为不利。从概率角度来看,朱棣被朝廷的强大军队打败,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历史上,藩王成功反抗中央朝廷的情况极为罕见,最近一次出现类似情况的,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
从博弈学的角度看,朱棣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造反动力。毕竟,造反的成功几率非常低,而一旦失败,他的性命也难保。与其冒着生命危险与朝廷对抗,不如继续享受作为王爷的富贵荣华。所以,如果不是建文帝对藩王的压迫过于残酷,朱棣可能根本没有发动起义的想法。这就像一个身价千万的商人,如果有一天被迫去做违法的勾当,虽然成功的机会不大,但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一切都将归零。然而,建文帝的高压政策使得朱棣觉得自己横竖都是死路一条,不如搏一搏,打一场鱼死网破的硬仗。
简单来说,朱棣起兵的最初心态,其实就是陷入困境的野兽在做最后的反抗,并没有抱有能够推翻建文帝的美好幻想。
2、朱棣的盘算
朱棣的起义,实际上是对暴政的无奈反抗——尽管他最终也变成了暴君。但谁曾想,奇迹真的发生了。在建文帝一系列昏庸决策的背景下,加上朱棣多次侥幸逃脱死劫,他竟然反败为胜,并最终攻占了南京。
朱棣的计划其实很简单,他预想的结局也就两种:一种是抓到建文帝,另一种是建文帝像后来的崇祯帝一样选择自尽。如果建文帝被活捉,朱棣可以以辅佐之名将他安置在皇位上,过渡一段时间后,最终再禅位给自己;如果建文帝选择自杀,那朱棣就可以宣布建文帝已经死去,继而根据形势来决定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
然而,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出乎朱棣的预料:建文帝突然失踪了。更糟糕的是,朱棣根本不确定建文帝的下落。如果建文帝还活着并且逃亡到了外面,那么这对朱棣而言是极其不利的。若建文帝重新集结力量,重建朝廷,并号召各地力量讨伐朱棣,那朱棣的处境将会极其危险——毕竟,当时他仅仅是孤军深入南京,极有可能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
因此,朱棣必须抢占时间窗口,尽早弄清建文帝究竟是否已死。若建文帝真的死了,那么朱棣可以考虑将朱文圭推上皇位,作为过渡的傀儡皇帝;但若建文帝仍然活着,这时如果朱文圭继位,意味着朱棣对建文帝的合法性进行了承认,那么自己推翻建文帝的行为将被视为篡位,自己将彻底变成乱臣贼子。
因此,朱棣急需在建文帝能够重建朝廷之前,提前为自己正名。于是,朱棣开始捏造历史,他宣称自己其实是洪武帝的指定继承人,但被建文帝篡位阻挠,才导致建文帝成为了篡位者。所以,既然建文帝是篡位者,那么朱文圭自然无法继承皇位。同时,他的靖难之役也不再是一次简单的造反,而是拨乱反正、恢复明朝秩序的正义之举。
此外,朱棣还废除了朱标的帝号——既然不承认建文帝是合法皇帝,那么朱标的皇帝尊号也就无从谈起。而在一系列政治操作之后,朱棣最终决定以迅猛的速度称帝。
不过,历史却告诉我们,朱棣或许是想得过多了——直到他去世时,建文帝始终没有在外面建立起流亡朝廷,也没有发动任何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