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山的一个宁静的日子里,毛泽东紧握着自己年轻时老师的手,怀念起往昔时光,感慨道:“当时的我确实不怎样读书,甚至还和你对着干呢。”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次踏上了韶山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拜访了自己少年时的重要启蒙老师毛宇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二人手挽手,边走边叙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毛泽东充满感情地向毛宇居老师坦言:“那会儿我虽然能够读书,但就是不太用心。后来在二伯的教导下,我才真正懂得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二伯果然是韶山见识的人,他教书育人的方法相当独特!”
毛宇居老师不仅是毛泽东的老师,还是他的堂兄。毛泽东所提到的“二伯”,正是他最后一位私塾老师、堂伯父毛麓钟。毛麓钟出身名门,从小就以才学出众而闻名,他在家乡创办了私塾,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生。
毛麓钟非常欣赏年轻的毛泽东,认为他聪明过人,因此对他格外关照。除了常规的授课,毛麓钟还特别为他讲解《史记》和《贞观政要》等古代经典,帮助他打下了坚实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知识基础。此外,毛麓钟在思想上也给毛泽东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向他阐述成才报国的理想,并推荐一些重要的时事评论文章,让毛泽东的视野得以开阔,为他日后走出韶山冲、探索更为广阔的世界打下了基础。
拜访毛宇居老师的当天晚上,毛泽东与随行的罗瑞卿谈起了人生的哲理,他说:“我们共产党人虽然不信迷信,但父母给予了我生命,老师教导了我知识,这些恩情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次日晚上,毛泽东在韶山的招待所大饭厅为乡亲们举办了一场丰盛的晚宴。根据他精心准备的名单,前来参加的共有五十多人,毛宇居便在其中。毛泽东亲自为每一桌的乡亲斟酒,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他首先走到毛宇居老师面前,给他献上一杯酒。毛宇居立刻礼貌地回应道:“主席敬酒,我怎敢受如此厚礼!”毛泽东微微一笑,坚定地回答说:“尊重长辈和贤者是理所当然的!”
宴席上,毛泽东靠近毛宇居老师,低声说道:“我当年可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还曾与您作对,你还记得吗?”毛宇居笑着点头,满脸欣慰地回应:“记得!你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高才生!”
1910年的秋天,年轻的毛泽东,那时才17岁,怀揣梦想与勇气,从湖南韶山冲的家乡出发,独自前往五十里外的湘乡县立小学——东山小学堂,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之旅。这个决定,标志着他将迈出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