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小玉
编辑|小玉
公元前260年,战国历史上最惨烈的长平之战以赵国45万大军被秦国坑杀而告终。赵括接替廉颇后仅数月,便将赵国精锐部队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为何身为名将之子的赵括如此容易被秦国反间计所骗?为何他会率领几十万大军跳入白起精心设置的包围圈?赵军致败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
赵括其人——一个被历史误解的军事理论家
赵括,这个被历史铭记为"纸上谈兵"代名词的悲剧人物,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从史料记载来看,他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无能之辈,而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
赵括出生于战国中后期的赵国,是著名将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作为名将之子,赵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他博览兵书,精通战略战术理论。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这句话表明,年轻的赵括不仅学习兵法勤奋,而且在军事理论的讨论上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甚至认为天下无人能在理论上胜过自己。
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赵括虽然精通兵法,却缺乏实战经验。他曾经与父亲赵奢讨论军事问题,在理论上滔滔不绝,父亲竟然无法反驳,但赵奢并不认为儿子真正懂得用兵之道。当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时,赵奢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说,战争是关系生死的严肃之事,而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如果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还好,如果一定要用他,那么将来击败赵军的,一定会是赵括自己。
这段记载揭示了赵括性格中的致命弱点:他过于自信,缺乏对战争的敬畏之心,不理解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复杂性。在父亲赵奢看来,儿子的这种轻浮态度注定会导致失败。这不仅是军事素养的问题,更是一种生死观、价值观的根本差异。
除了性格上的弱点,赵括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他不懂得灵活应变。蔺相如评价他说:"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说,赵括只会照本宣科地运用父亲留下的兵书,却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这种刻板的思维方式,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是极其危险的。
赵括接替廉颇后的行为也反映出他缺乏领导艺术。 史书记载,廉颇在任时,"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意思是说廉颇平时与士兵同甘共苦,交友广泛,得到众人拥戴。而赵括一旦成为将军,就"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完全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必然会影响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反间计之下——赵王为何轻易替换廉颇?
公元前262年,秦国与赵国为争夺上党地区(今山西长治一带)爆发冲突。到了前260年,双方主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地区对峙。当时,赵国派遣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抵御秦军。廉颇深知秦军实力强大,采取了"坚壁固守"的保守策略,让秦军在长平地区久攻不下,甚至出现了粮草补给困难的问题。
面对廉颇的守势,秦将白起并没有贸然强攻,而是另辟蹊径,使用了一个精妙的反间计。据《史记》记载,秦国间谍向赵王散布谣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意思是说,秦军最害怕的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出任赵军主帅。
为什么赵孝成王会轻易地相信这个谣言,不惜冒险更换主将呢?这与当时赵国的政治环境和赵王的个人特点有关。
首先,长平之战前,赵国刚刚经历了"邯郸之围"的危机,虽然最终得以解围,但赵王已经对秦国的威胁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他迫切希望能够彻底击败秦军,解除国家的安全隐患。
其次,廉颇的保守策略虽然稳妥,但却无法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胜利。这种拖延战术不仅消耗国力,也给了秦国喘息和调整的机会。在赵王看来,需要一位更为进取的将领来扭转局面。
第三,赵括作为名将赵奢的儿子,理论上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加上赵括本人确实在军事理论上有很高的造诣,这使得赵王有理由相信他能够胜任主将一职。
第四,可能还存在着赵国朝堂上的派系斗争因素。廉颇作为老将,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这可能引起了赵王的猜忌。而赵括作为赵王的新人,更容易控制和指挥。
赵王的决定并非没有反对声音。当时正在病中的赵相蔺相如曾经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说,赵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琴弦再去弹琴一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并不懂得灵活应变。
更令人震惊的是,赵括的母亲也亲自上书劝阻。她详细比较了赵括与其父亲赵奢在为人处世上的差异,指出赵括一旦成为将军,就目中无人,而且贪图钱财、重视家产,与其父亲完全不同。她甚至预言赵括会导致军队失败,并请求如果失败发生,不要牵连她。赵王许诺了后一点,但仍然坚持任命赵括。
赵括的致命错误——从守势到攻势的战略转变
赵括接替廉颇成为赵军主帅后,立即实施了一系列变革,其中最致命的就是战略上从守势到攻势的转变。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赵军的覆灭。
白起见赵军改变战略,立即调整了自己的战术。他采取了一个经典的诱敌深入战术:命令部分秦军佯装战败,诱使赵军追击;同时,派遣精锐部队绕到赵军后方,切断其补给线和退路。赵军陷入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包围之中。
赵括意识到上当后,试图组织突围,但为时已晚。史料记载,秦军"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军被分割包围,断绝粮道,士气低落,最终陷入了绝境。
在这种情况下,赵括做出了最后的努力。"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他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行突围,但不幸被秦军射杀。主将阵亡后,赵军完全崩溃,数十万大军被迫投降。
赵括的战略错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他错误估计了双方的力量对比。虽然赵军在数量上有优势,但秦军在质量上更胜一筹,特别是在指挥官的能力上,白起远胜赵括。
其次,他盲目自信,缺乏对敌人的尊重。他轻视白起的能力和经验,认为凭借自己的兵法知识就能轻易取胜,这是极其危险的。
第三,他不顾实际情况,强行改变既定战略。廉颇的守势策略虽然不能速战速决,但能够保存实力,等待有利时机。赵括贸然改变这一策略,导致赵军陷入了不利境地。
第四,他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当发现中了白起的计策后,赵括没有及时调整战略,而是一意孤行,最终导致整个军队陷入绝境。
这些错误共同导致了赵军的惨败,也印证了蔺相如的担忧——赵括确实"不知合变"。
长平之殇——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役
长平之战的结局惨烈至极赵国"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损失了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这场战役不仅是赵国的灾难,也是战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秦国乘胜追击,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之围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赵国几乎灭亡。最终,在楚国和魏国的援助下,赵国才得以保存。然而,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到长平之战前的实力。
长平之战对战国格局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极大地削弱了秦国最强劲的对手之一,为秦国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在赵国之后,其他各国在秦国面前也逐渐失去抵抗能力,最终被一一吞并。可以说,长平之战是秦国统一中国的关键一步。
从军事角度来看,长平之战展示了战略和指挥艺术的重要性。白起的诱敌深入战术可谓经典,而赵括的错误决策则成为后世的警示。这场战役强调了军事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单纯的"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
从政治角度来看,长平之战反映了领导者决策的重要性。赵王轻率地更换主将,导致国家几乎覆亡,这是一个典型的决策失误案例。它提醒我们,在重大决策面前,领导者需要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专业人士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