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遵义会议带来了中国共产党高层决策格局的一次重要转变,确立了“毛主周辅”的领导模式,即由毛泽东主导决策,周恩来为其助手。这一决策格局在接下来的近五十年中占据了中共的领导舞台,并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生态。
这一说法颇具准确性。在“毛主周辅”的体系中,周恩来不仅是毛泽东的重要助手,还成为了中共内部最为繁忙的领导人。那么,他究竟有多忙呢?让我们回顾一下长征时期的情景。
在那个极为紧张的时刻,周恩来的工作异常繁重。中央办公厅负责人杨尚昆曾回忆道:“在长征中,周恩来同志的任务与他在中央苏区时一样,军委的重要工作尽皆落在他的肩上。不论驻在哪个地点,他总会立即安排电线的架设,以便接收各个军团的电报;同时,他还会挂起地图,以便于观察和决定行军及作战的路线,只有在完成这些后,他才能稍作休息。等所有情况汇总之后,他便开始分析和研究,并请示毛主席,最终草拟出作战命令,发出行军路线,直到将信息传达给各个军团后,他才会在夜深人静时合眼休息。此时,天边已经开始泛白,第二天的战斗生活又将拉开序幕。原本担任总参谋长的伯承同志因视力问题,晚上工作十分不便,因此周恩来主动承担起了起草作战命令的重任。”
实际上,这段话并无法完全体现周恩来的忙碌程度。在长征的岁月里,由于工作繁重,周恩来几乎一整夜都在忙碌,白天又随部队行军。由于长期缺乏睡眠,他在骑马时常常打瞌睡,结果多次摔下马来,最终不得不改为步行。抵达驻地后,他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忙完工作时已是深夜。他刚刚躺下休息,便又被紧急情况唤醒。记得有一次,参谋因事务向他请示,周恩来在梦中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参谋以为他点头同意,便悄悄退了出去,但第二天周恩来却表示对此事毫无印象,后来他规定必须叫醒到让他坐起身来,才算真正唤醒了他。
在长征的那些日子里,周恩来常常彻夜未眠,实在支持不住时,甚至只能伏在桌上小憩片刻,抬起头来又继续投入工作。到达毛儿盖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佳。经过毛儿盖之后,由于缺乏粮食,他和战士们一起以野菜和青稞为食,最终身体耗尽,病倒了。
在战争年代,周恩来如此忙碌,进入新中国后,他的工作节奏也并未减缓。最近由陈冠任著作、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套书籍,详细记录了周恩来与毛泽东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个人关系和他们这对黄金搭档的工作秘辛,已经热销超过一百万册,成为读者所喜爱的红色历史畅销书籍。
(友情提示:该书已出现盗版情况,建议读者在正规渠道购买“自营”书籍,以防止买到低价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