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舰上,日本代表正式签署了投降协议,这一刻标志着轴心国的彻底失败。然而,在大洋彼岸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得知这一消息时,他不禁轻蔑地说道:“如果没有原子弹,日本这个国家可能早就消失了。”那么,丘吉尔为何会作出如此评价呢?
丘吉尔,作为帮助英国赢得二战的英雄首相,无疑是个极具才干的人。同时,他的个性也非常独特。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酒,无论是用餐、会客,还是临睡前,他总是离不开酒杯,仿佛活在一个酒桶里。在开罗会议期间,他更是拉着斯大林喝了好几个晚上。他不仅酒量惊人,还酷爱雪茄。根据传记记载,丘吉尔每天要抽十五根雪茄。甚至为了在《至暗时刻》一片中真实再现丘吉尔的形象,演员奥德曼效仿丘吉尔的雪茄数量,结果差点把自己送进医院。
作为一战胜利者的后代,二战爆发时,英国的首相张伯伦实施的绥靖政策,使得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法国的抵抗也只坚持了43天,直至敦刻尔克战役后,英国本土频繁遭到纳粹德国的轰炸。在这个时刻,丘吉尔接过了英国的领导权,承担了这一烫手山芋般的责任。他坚决抵抗,带领英国皇家空军击退了德国空军,打赢了不列颠空战,成功挫败了纳粹登陆英国的企图。然而,面对纳粹德国强大的攻势,丘吉尔依然无力应对全面的战局。作为一个曾经的全球帝国,英国本土外,还有着广袤的殖民地,而与日本的冲突,正是源于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利益。
日本的陆军与海军之间长期存在矛盾。早在德川幕府时期,岛津藩和萨摩藩就因互相不满而结下梁子,而明治维新后,这一矛盾愈演愈烈。陆军向德国和法国学习,海军则偏向英国。在这种情况下,英法两国作为长期的敌对势力,培养出来的徒弟自然也难以协作。而日本的226事件,实质上是陆军年轻派对海军高层的刺杀,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甚至导致山本五十六将舰队开进东京湾,准备炮轰东京,这种事在世界历史上极为罕见。尽管叛乱最终被平息,皇道派陆军大臣遭到清算,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陆军与海军的隔阂依然存在,甚至为了追求技术,陆军和海军都重复购买同样的飞机技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日本二战时期的战略决策常常表现出内部分歧。昭和时期的鬼才参谋石原莞尔(即918事件的策划者),以及关东军、满洲铁道公司等军方部门都主张不要全面与中国开战,而是应该将伪满洲国彻底同化,逐步推进。然而,裕仁天皇却更倾向于激进的东条英机,主张用三个月征服中国。石原莞尔对此尖锐批评,称东条不过是个上等兵,最多指挥二十人,而他对战争的理解过于肤浅。日本军国主义的弊端在于,一直处于权力下放和内讧的状态,导致决策混乱,难以控制。
随着日本野心膨胀,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陆军坚持继续投入兵力,而海军则表示无法承受更多压力。最终,这一分歧在高层激烈争论后被带到大本营,而此时,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纳粹德国的败局即已成定局。与此同时,英国和美国决定联合对日本采取进一步的打压行动。
日本虽然继续在东南亚地区取得一些战术性胜利,但这种疯狂行为只会加速同盟国的团结,并最终将自己推入了无可挽回的深渊。美国对日本宣战后,迅速介入太平洋战争,英国也通过滇缅公路为中国提供物资支援。中国远征军的到来,成为了中国抗战的重要支撑之一。
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三大盟国在1943年召开了开罗会议,并发布了《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被占领的中国领土,尤其是满洲和台湾。然而,日本法西斯政权依然顽固抵抗,不愿接受这一合理要求。面对联合国的强大压力,日本的命运早已注定。
1939年,日本在诺门罕战役中偷袭苏联,却碰上了强大的苏军,遭遇惨败,认识到苏联的军事力量不可小觑。此后,日本再也未敢挑衅苏联,并于1941年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保持着表面和平。
尽管如此,1930年代的《朴茨茅斯合约》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这份合约是在1905年沙俄与日本签订的,意味着俄罗斯的失败,并让渡了在华利益。虽然苏联在成立后并未承认这份不平等条约,但日本曾试图利用它与苏联谈判,寻求调停。这一切证明了日本在面对困境时的盲目与绝望。
进入1945年,法西斯力量已经衰弱,日本也在寻找和平的机会。梵蒂冈曾主动提出调解,但日本拒绝了。这时,苏联虽然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但依然保持着微妙的关系。日本错误地认为苏联可能介入调停,但事实证明,苏联并未给日本任何机会。
在美国与苏联的博弈中,日本的抵抗毫无意义。随着《波茨坦公告》的发布,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否则将面临被四国占领的命运。尽管如此,日本依然置若罔闻,继续硬抗。然而,最终,原子弹在广岛与长崎的投下,以及苏联对日宣战,迫使日本最终屈服。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的投降不仅是一次国家层面的失败,更是全世界人民对法西斯的彻底胜利。原子弹的投放和苏联的出兵无疑加速了日本的败局,但中国艰苦的抗战同样为这一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二战的胜利,不属于某一单一国家,而是全球反法西斯力量共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