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发布的这一组历史照片,生动记录了朝廷重要官员袁世凯、那桐等人参加俄国公使璞科第葬礼的情景。
1908年3月15日,俄国公使璞科第因病去世,年仅44岁。按照惯例,清朝政府需要派遣官员前去吊唁并出席葬礼。当时,那桐担任体仁阁大学士、外务部会办大臣,而袁世凯则是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作为处理外交事务的负责人,他们被委派代表朝廷出席璞科第的葬礼。
从现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桐和袁世凯等人身着冬季官服,来到东交民巷。那位弯腰行千礼的正是那桐,他深受朝廷的重用。与他并肩而立,正在与人交谈的是袁世凯,他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去世后,年内被解除所有职务,最终回到了老家。
璞科第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追溯到1895年冬季,华俄道胜银行成立,璞科第被任命为董事,并兼任天津分行的总经理。两年后,他又成为新成立的俄韩银行董事会成员。到了1905年,他被任命为俄国驻华公使。在他的任内,璞科第全力推行沙俄的“和平侵略”政策,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蚕食中国的利益。
众所周知,李鸿章被批评为“卖国贼”,而他接受璞科第贿赂的行为也成为了一个显著证据。甲午战争后,清朝战败,俄国和其他列强加速了对中国的侵略。1898年3月,俄国驻华公使帕夫洛夫向清廷提出,将旅顺口和大连湾租借给俄国,为期36年。清廷最初坚决拒绝,但在俄方的施压下,最终不得不派李鸿章和张荫桓去谈判。
为了尽快实现对旅顺和大连的占领,俄国派遣当时华俄道胜银行总经理的璞科第与李鸿章、张荫桓接洽,表示如果能够顺利签订条约,俄方愿意分别给李鸿章50万两白银和张荫桓25万两作为酬谢。根据俄方的记录,1898年3月16日,璞科第在给俄国财政大臣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今天我已经交给李鸿章50万两(按照北京银两的重量计算)……李鸿章非常高兴,还让我向您致谢。我未能将钱交给张荫桓,因为他非常谨慎。”
历史学者通过多方面的证据确认,李鸿章确实收受了璞科第送来的50万两白银。至于张荫桓是否收受了那25万两,目前尚缺乏直接证据。有了这笔贿款,俄国的侵略步伐加速了。最终,1898年3月2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帕夫洛夫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该条约规定,俄国租借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水域,租期为25年,俄国还拥有租地的行政权,并享有修筑中东铁路支线的特权。
这意味着,在签署《旅大租地条约》的过程中,璞科第充当了行贿的具体执行人。
后来有报道称,李鸿章和俄国公使表面上进行交涉,但在背后,真正的操盘手是李莲英和璞科第。1903年5月1日,《中外日报》报道了这段情况:“凡遇到重大事件,璞科第总是先与内宫商议,之后由公使与外务部交涉。璞科第和李莲英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常常秘密在雍和宫或白云观见面,璞科第在交涉前已经提前将相关情况通知了俄国。”
璞科第从头到尾都在为沙俄的侵略行为提供支持,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就在他去世前不久,璞科第还向清廷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准许俄商接办黑龙江吉拉利河的金矿;二是要求修正满洲的税务规定;三是要求撤回驻扎在北满洲铁路沿线的清军。”然而,璞科第并未等到清廷的答复,就已经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