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辉煌,达到了贞观之治的巅峰,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李世民的卓越治理和远见。贞观之治的缔造者,正是这位非凡的皇帝——李世民。
提起李世民,几乎每个人都会联想到一场震动历史的事件——玄武门之变。要说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后来的李世民。这场改变历史的政变发生在李渊建立大唐的第九年,李世民当时是秦王。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李世民亲手除掉了自己的太子哥哥李建成以及弟弟齐王李元吉,彻底改变了大唐的皇位继承格局。虽然“玄武门之变”常被称为李世民的造反,但它也标志着他对大唐政权的彻底掌控。
那么,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在这场历史风波中又做了些什么呢?事实上,李渊在儿子发动政变后的一个月,便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并下诏将国家的所有军国事务交给李世民处理。此时的李渊,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名义上的皇帝,真正的实权已完全交到李世民手中,自己也逐渐淡出了政坛。尽管李渊并非心甘情愿地让位,但他深知形势所迫,最终以一种不会动摇大唐江山的方式,选择了退位。
李渊虽然退位,但他依然住在大唐的皇宫——太极宫,而李世民则将自己安置在东宫,这个原本属于太子的住所。表面上,李世民充满孝心,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继续忍气吞声。在他登基两年后,借着大旱的机会,他向李渊提出太极宫过于铺张浪费,最终导致李渊不得不裁撤宫女。而李世民还意识到李渊可能给他带来麻烦,于是开始控制李渊的对外交往。
李渊的旧日功臣裴寂与李世民关系深厚,但李世民却因为不满李渊的行为,选择了不断压制裴寂,最终将他赶出了长安,甚至流放了他。李渊见自己的亲信裴寂遭遇厄运,终于不得不接受现实,选了一个吉日,搬到弘义宫去居住,而李世民则在大安宫建造了一座宫殿,作为李渊的养老之所。
李世民为父亲李渊选的“大安宫”位置偏远,条件简陋,几乎是皇宫中最为人迹罕至的地方。尽管如此,李世民并未关心父亲的居住环境,甚至在夏天避暑时,把李渊丢在大安宫,似乎将其忘记。李渊的困境,甚至引发了朝中大臣的关注,有人上奏请李世民修缮大安宫,但李世民却直接将奏章扔到一旁,根本不予理会。
直到李渊在太上皇职位上度过了八年,因中风卧床,李世民才终于“表现出孝心”,邀请父亲出宫避暑。可当时,李渊已年老体弱,无法承担这种折磨,最终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李渊在心中对李世民产生了怨气,甚至自嘲地将自己的处境与隋文帝杨坚的遭遇相比,认为自己最终会被儿子所害。李渊将自己和李世民比作杨坚和杨广,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愤懑。
然而,李世民并不觉得父亲所说的有任何道理,反而借着李渊的言辞,为自己修建了大明宫作为新的行宫,并表示是为了给太上皇避暑。李渊还未享受到新宫的待遇,就在大安宫去世,结束了他充满风雨的一生。
李渊死后,李世民作为孝子,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将父亲安葬。但其实,李世民对李渊的怨恨并不仅仅源自父亲的退位,更多的原因在于,李渊在成为太上皇的这几年,陆续为李世民添了22个弟弟以及众多妹妹,这些新增加的皇亲国戚无形中给李世民的财政带来了很大压力,也让李世民感到非常不满。
这段父子之间的恩怨,最终也成为了李世民一生的阴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