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包拯,不是戏曲中的“清官”。他结党,所以当官26年升官25次。他曾差点无后,60岁大寿时儿媳抱着男婴给他惊喜:“这是您的儿子!”
今天跟大家聊聊历史中真正的包拯。
戏曲中的“包青天”和历史上的包拯
1、肤色与长相
包拯广为人知的长相,就是一张黑煤炭一般的脸,额头上有一个个弯弯的月牙。可不敢小看这轮新月似的标志,传说戏曲中包拯“日断阳间夜断阴”,不仅要管人间的案子,晚上还要替鬼主持公道。
这轮月牙标志,就是包拯前往阴间地府的“通行证”。
可实际上,包拯不仅长得不黑,年轻时也是妥妥的肤白俊秀大帅哥。据考证包拯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这么一句:“
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
”除了帅,也就是平平无奇一普通人。
除了文字记载以外,北京故宫博物院南熏殿还藏有一副宋朝的包拯画像。通过这幅画像,我们可以看到千年以前的包拯真实模样,绝对不黑。
2、展昭与狗头铡
包拯的传说很多,但集大成者且被广为流传的还得是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
在这部小说中,包拯麾下不仅有军师公孙策,保镖展昭,开封四大天王(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还有三口狗头铡,以及玄妙无方的开封三宝-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拥有如此豪华的阵容,所以包拯才能屡断奇案,除暴安良。
而在历史中,展昭、公孙策、狗头铡和开封三宝等等自然是没有的。就是开封开封府尹一职,也只是“权知”(暂代),当了一年多而已。
另外,即便他判了犯人死刑,也没有当堂开铡行刑的权利。古时候死刑可是最重要的刑罚,一般都要报中枢和皇帝复审才行,宋朝自然也不例外。
3、福尔摩斯包与牛舌案
包拯比较出名的案子有“陈世美案”“狸猫换太子”“陈州放粮案”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悬案,以致于包拯成为了宋朝的福尔摩斯包,与另外一名历史名侦探狄仁杰堪称中国古代侦探界双骄。
不过翻开史书,包拯唯一确切留下记载的案子只有一桩—“牛舌案”。说的是包拯还在当天长县令时,有户农家的耕牛被割了舌头,于是这户苦主前来报案。
要知道,牛没了舌头就不能卷草吃,没多久就会饿死。割舌头这件事存粹损人不利己,很明显是有人蓄意报复。但是,苦主也没看见是谁动的手,人证物证都没有,破案非常困难。
不过包拯机敏过人,他让这户苦主回家就杀了这头耕牛,来日再看。没几天,苦主前脚杀牛,邻居后脚就来报官。包拯立马认定邻居就是犯罪嫌疑人。
因为在古代,耕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没有特殊原因杀牛是犯法的。苦主回家杀牛,如果不是心怀怨恨且非常关注,岂能马上知道杀牛一事并马上报官。
堂上一审,邻居哪看过这阵势,立马磕头如捣蒜,啥都招了。果然,他就是割牛舍的元凶。这个案子不大,但充分显示了包拯的智慧。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宋史·包拯传》
很明显,历史中的包拯并不是断案如神的“名侦探”,那他又有何过人之处能名垂青史?
真正的“包弹”与宋仁宗的偏爱
1、包拯三宝:“清廉”、“公正”、“弹弹弹”。
包拯这人虽不是戏曲中的名侦探“包青天”,但他的确比较清廉。宋朝官员俸禄在历朝历代都算高的了,但是依旧不够官员一大家子的花销,所以贪腐问题不少,官员或多或少都会上下其手。
如当时端州产极品砚台被列为贡品,于是每任地方官都会加征不少砚台中饱私囊,用来送人行贿或自己用都方便得很。可包拯上任后,就把这个陋习给改了,直到离任也没有带一块本地极品砚台。
公正是指包拯不畏强权,一视同仁。自己舅舅犯法,也要当庭抓来杖责示众;权贵犯法,依旧不皱眉头,全部弹劾。他弹劾的人又多又广,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宋朝宰相,只要他觉得做得不对,统统都是一顿“弹弹弹”。
由于他的战斗力太强,以致于当时出现了“包弹”的谚语。老百姓只要看见哪一个官员有问题,就会说:“放心吧,有‘包弹’收拾他。”
他最出名的一次“弹弹弹”,便是弹劾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这位外戚靠着张贵妃的进言,没什么本事,却一年晋升4次,朝中无人敢言。包拯看不过眼,就上奏弹劾。仁宗没有回复包拯,张尧佐却默默又升了一次。
明眼人都知道,这时仁宗表明态度的意思,也是给包拯一个台阶下。结果包拯根本不给宋仁宗面子,一道道弹劾的奏折递了上去,闹到最后跟宋仁宗当堂辩论,唾沫星子喷了宋仁宗一脸。
宋仁宗强忍着不快回到后宫,把张贵妃骂了一顿:“你就知道为你叔父要官,难道你不知道有包弹吗?”张尧佐听说此事后,也只能主动请辞,才平息了包弹的火力。
2、宋仁宗的偏爱
只有叫错的名字,没有取错的外号。赵祯有仁宗这个庙号,说明他的确性情仁厚,宽以待人。中国上下五千年,读书人最好的朝代,估计就是宋仁宗时期了。
不过也因为他对的“仁慈作风”,导致朝中官员和皇亲国戚贪腐成风。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榜样和标志被树立起来,来遏制这股风气。包拯,恰好就是这么一个人。
所以,即便包拯经常喷他口水,他也只能拂袖而去,返回来还要对包拯多加宽慰。
当然,仅靠宋仁宗一个人也保不住到处弹人的包拯。毕竟包拯得罪人太多,曾上书裁减内侍减少宫中开支,要求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等等,不仅得罪了后宫,还得罪了一大票混日子摸鱼的同仁。
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宋史·包拯传》
他能树敌众多还平步青云,除了宋仁宗的偏爱以外,还得靠“交朋友”。或者换一个时髦点的说法:结党。
结党同年,与另一名清官海瑞之别
前文说真正的包拯不是戏曲中的“清官”,是因为后世戏曲中把包拯彻底美化了。历史上的包拯的确是一代名臣,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但要说他不结党,那就是睁着眼说瞎话。这点,从他跟同年的交往便可以看出。
1、“包弹”也有不弹之人
包拯是宋仁宗天圣五年的进士,这一届正是著名的王尧臣榜进士,出现过2名宰相7名执政的盛况。包拯与这些同年的关系非常好,杨国宜教授曾做过统计,发现包拯为官期间弹劾过61人,但仅有保州通判石待举、江东提点刑狱令狐挺这两人是他的同年。要知道,《宋登科记考》记录有名可查的天圣五年进士足有153人,难道这么多人只有这两人品行不端吗?
2、与宰相文彦博和韩琦的关系
文彦博曾三次担任过宋朝宰相,他跟包拯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两人的父亲同朝为官,是志趣相投的好友。两家本就是世交,后来包拯的儿子又娶了文彦博的女儿,更是亲上加亲。包拯现存史料只记载了两个私人帖子,其中一个就是文彦博,另外一位则是更厉害的三朝宰相韩琦,可见包拯与两人私交甚笃。
3、包拯的官途
仔细研究过包拯的官场升迁贬责后,就能很明显发现文彦博和韩琦的影子。包拯当官26年升官25次,看似一帆风顺,其实也遭遇过低谷。至和二年,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可仅仅9个月后,他就被调回了中枢,更是担任权知开封府(首都市长)之一要职。这个时候,刚好是文彦博再次重新上台担任宰相之时。
后来,文彦博又被罢相,韩琦刚接任文彦博的位置,就迫不及待提拔包拯。韩琦上任仅仅21天,就把包拯提到了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一职。
后来更是多次提拔,4年迁官了5次,由权知开封府升至枢密副使(首都市长到军委副主席),跻身执政之列,可见两人的亲密关系。
当然,在宋朝结党是正常情况,没人能逃得掉,包拯也不例外。这恰恰可以充分说明包拯的政治智慧,这也是与另外一名史载“清官”海瑞的不同。
在山头林立、党争激烈的朝政中想要做事,独善其身根本是妄谈。为了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报效国家,是需要一些迂回和分寸感的。这点包拯就做的很好,他虽然与同年结党,但很少参与党争,反倒一心为国家和社会做实事。
而海瑞更加刚强,他不仅骂官员,还上书有着“天下第一疏”之称的《治安疏》,指着嘉靖帝的鼻子骂,最终遭受排挤,很多事情也没做成。
他那句“与其冤屈兄长,宁愿冤屈弟弟;与其冤屈叔伯,宁愿冤屈侄子;与其冤屈贫民,宁愿冤屈富民;与其冤屈愚直,宁愿冤屈刁顽”的审案依据,更是备受质疑。
包拯的结局
包拯的结局自然是极好的。他六十四岁善终,宋仁宗亲临吊唁,辍朝一日,并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他虽然差点绝后,多次白发人送黑发人:长子20岁病逝,长孙包文辅5岁夭折。但多亏他一生行善,老天爷也不忍如此对他。
北宋朝女子地位较高,多有离婚再嫁之事。包拯儿子和长孙去世,虽心如刀绞,但为了儿媳崔氏下半辈子幸福,便劝崔氏改嫁。
崔氏坚决不同意,她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
也多亏她没走,当时包拯的媵妾孙氏已经怀孕,但包拯却不知。两人吵架后,孙氏回了娘家,崔氏经常去看望照料,后来才出现文章开头崔氏抱着男婴祝寿一事。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宋史·包拯传》
5年后,包拯与妻子董氏相继去世,仅有几岁的独子包绶便交由崔氏抚养。正所谓长嫂如母,崔氏含辛茹苦把包绶养大,使得包绶继承了包拯的遗志,成长为一名好官。
再后来,包绶在上任谭州通判因病去世,人们翻找他的遗物,没找到任何一件值钱物件,衣袋里更是只找出四十六枚铜钱。
包拯去世时立下的家规,包绶做到了:“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真实的包拯,不是被后世美化后塑在高台的神像,反倒因些许小问题多了人性。相比于海瑞,我更喜欢包拯,他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位能臣,所以能在波诡云谲、党争厉害的宋朝朝廷屹立不倒,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为百姓和社会做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