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硬通货,许多人会想到民国时期的银元,尤其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袁大头”,即刻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
在民国时期,民众普遍认同的硬通货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黄、白、黑、绿。所谓的“黄”,指的是金条,在民间俗称为“黄鱼”;“白”则是白银铸造的银元,尤以“袁大头”为最具代表性;而“黑”指的是烟土,这在旧中国是广泛流通的硬通货;至于“绿”,则是指美元。
然而,民国的历史只有短短三十八年,而袁世凯在民国初期由于“讨袁战争”而倒台。那么,为什么袁世凯发行的银元产量如此庞大,且后来的民国政府仍然继续认可袁大头呢?
尽管主流历史对袁世凯的评价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袁世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位颇具能力的政治人物。他不仅在军事领域做出了贡献,甚至在清朝晚期,也曾有英国观察家称赞,认为在清朝的近代军事人物中,只有袁世凯具备一定的能力。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在南方的统治几乎崩溃,袁世凯则成为南北对峙局势中的关键人物。当时,清朝的最高领导人,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都缺乏应对南方起义的有效措施,因此,清廷只能依靠袁世凯来带领北洋军征讨南方的起义军。
凭借北洋军的强大战斗力,袁世凯确实一度暂时压制了南方起义。然而,袁世凯并不满足于仅仅扮演军事指挥官的角色,而是利用南北双方的矛盾,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利益:清朝宣统帝宣布退位,并且南方方面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交给了袁世凯。于是,袁世凯成为辛亥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由此可见,袁世凯在政治运作上的才智不可小觑。
在袁世凯执政期间,他对中国的货币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他推动设计了“袁大头”银元,并宣布这种银元作为民国的法定货币。这种银元很快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袁大头银元含银量极高,这使得它不仅具备了法定货币的功能,还具备了天然货币的属性。毕竟,即使它不再是法定货币,作为白银和贵金属的属性,袁大头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时至今日,民国三年版的袁大头在古玩市场上的售价往往能达到六百多元,这也充分说明了贵金属货币的优越性。
袁世凯去世后,民国政权大致仍由北洋集团掌控。在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状态,北洋集团没有精力去考虑对法定货币进行修改。而且,北洋集团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袁世凯,因此,他们并未否定袁大头作为法定银元的地位,这也使得袁大头在这个时期继续流通。
1927年,北洋集团逐渐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蒋家集团逐步取而代之。蒋家集团发行了纸质“法币”来替代银元。但由于银元已经深深植根于民间,加上纸币存在随时超发的风险,民众对纸币并不十分认可,反而继续支持袁大头。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
袁大头能够得到如此长时间的认可,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它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民众信赖的货币。因此,袁大头的发行量最终达到了7.5亿枚,这一数字足以体现其在民国时期的广泛流通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