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字数约1800字,阅读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
在上一期的讲述中,我们如同匆匆的过客,简略讲述了历史上因避讳而改变的几个故事。出乎意料的是,收到了不少朋友的反馈。鉴于此,我们今天继续分享一些因避讳而修改的历史称谓,这些改变中的某些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废话不多说,今天的故事依然是按随机顺序展开的,历史上的“避讳”故事开始了。
1. 如果我告诉您,“庄”姓和“严”姓在历史上很可能有某种血缘关系,您会相信吗?这里有没有朋友姓过“庄”或“严”?事实上,今天“严”姓的部分确实源自“庄”姓。东汉时期的第二任皇帝是汉明帝刘庄,可能大家都知道刘秀的名字,而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秀的名字让整个汉朝时期的“秀才”都改成了“茂才”。至于刘庄,他也继承了父亲的“影响”,由于他的名字中有“庄”字,许多当时的“庄”姓家族改姓为“严”,这也成了“庄严”二字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联系。这部分改姓的族人,后来成为了“严”姓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说到中国的神话传说,大家肯定都知道“嫦娥”这个名字。但事实上,最初“嫦娥”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姮娥”。在汉文帝时期,为了避讳皇帝“刘恒”的名字,才将“姮娥”改为“嫦娥”,这一变更至今依然使用。此外,文帝的名字还影响了《道德经》的第一句。原文应为“道可道,非恒道”,但为了避讳改为“道可道,非常道”,这个修改一直沿用到今天。
3.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农历正月”中的“正”字应该读几声?是的,它的正确发音是平声(即一声),而不是仄声。那么,为什么“正”字在此处的发音会有所不同呢?原因仍然与避讳有关。秦始皇名“赵政”,有时候写作“赵正”。而在当时,“正”字的读音并非现代汉语中的zheng4,应该是仄声。因此,民间在说“正月”时,便将“正”字改读成平声。甚至在某些地方,大家开始称其为“端月”,这也成为一种沿用至今的习惯。说到秦始皇,您可能会疑惑:他不是叫“嬴政”吗?其实,秦始皇的“嬴”姓原本属于赵氏,所以他也可以被称作“赵政”。关于“姓”和“氏”的区别,我们以后可以专门讨论。
4. 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荀子,大家都知道他是非常有名的。最初,他被尊称为“荀卿”,但到了西汉中期,整个汉朝为了避讳汉宣帝刘询的名字,将“荀卿”改为了“孙卿”。幸好,这种修改并没有延续到今天,荀子依然是荀子。
5. 如果您看过《三国演义》,可能会发现蜀汉有一位将军名为吴懿。然而,如果您翻开《三国志》一看,却发现这位将军并不在其中。实际上,《三国志》中的“吴壹”便是历史上的吴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生活在晋朝,为了避讳晋朝皇帝司马懿的名字,陈寿将“吴懿”改写为“吴壹”。到了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再受到这类限制,因此便恢复了“吴懿”的本名。
6.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大家应该都听过她的名字。她的原名是蔡琰,字昭姬。可是为什么后来的历史将她改为“蔡文姬”呢?这与避讳有关,晋文帝司马昭当时就避讳了蔡琰的名字,所以才将其改为“蔡文姬”。至于另一位历史上的“奇女子”王昭君,原本也曾改名为“王明君”,但这个名字变更并未持续太久,最终她的名字还是被恢复为“王昭君”。
7. 说到“马桶”这个词,最初它并不叫“马桶”,而是叫做“虎子”。这个名字在汉朝时期就开始使用,直到隋朝时期才逐渐发生了变化。唐朝建立后,由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为李虎,“虎子”这个名称便被强行改为“马子”,因为它形状类似马桶,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最终称为“马桶”,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8. 大家平时说的“原来”这两个字,最开始是写作“元来”。直到明朝时期,才变成了现在的“原来”。这个变化并非出于避讳朱元璋,而是因为民间不愿再书写“元”朝的国号,所以将“元来”改为了“原来”,并且这一改动一直延续至今。
说到避讳,尤其是关于明朝,大家可能知道,明朝的避讳相对较少。朱元璋制定了一个规则:“二字之名,用其中单字不避讳”。因此,在朱高炽登基后,他的兄弟们,如朱高煦和朱高燧等人,并不需要更改自己的名字。而到了清朝,雍正帝即位后,将所有兄弟的名字中的“胤”字改为了“允”字,然而他的孙子嘉庆帝、曾孙道光帝则不再像雍正帝那样强行修改兄弟们的名字。
通过这两期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避讳其实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日本、朝鲜乃至越南的历史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以后我们会找机会详细讨论这些有趣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