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战争的形势逐渐清晰,蒋介石等国民党高层意识到他们的处境已经无法在中国大陆继续维持下去,因此决定逃往台湾(地区)。然而,蒋介石等人的决定并不意味着所有国民党成员都必须跟随他们,其他人还有不同的选择——既可以选择留下来,也可以选择前往国外,台湾并非唯一的选择。
其中,孙科的抉择尤为特殊和引人注目。作为孙中山唯一的儿子,他不仅是国民党内的重量级人物,还拥有众多支持者,身份地位非同小可,这让他在决定去向时充满了困惑和压力,也因此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最后,孙科没有选择前往台湾,而是去了国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他是如何最终做出选择的,又在海外的生活结局如何呢?
孙科没有去台湾,根本原因还是他与蒋介石之间短期内难以化解的矛盾。回溯至1948年10月,时局对国民党愈发不利——经济几乎接近崩溃,国军在东北一系列战役中遭遇惨败。此时,孙科提出了与共产党进行和谈的主张,几乎与此同期,一些人甚至胆敢建议蒋介石应暂时休息,交出权力,但这一提议遭到了蒋介石的强烈拒绝。到了11月,东北被解放,国军在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遭遇了沉重打击,党内对蒋介石的反感情绪愈加强烈。
为安抚党内情绪,蒋介石勉强同意让步,任命孙科为行政院长,并且让他负责和谈的事务,时间定在了11月26日。然而,这一任命不过是蒋介石的一种政治手段。背后,蒋介石暗中对孙科施加制约,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这一举措争取更多时间进行军事部署,准备调动军队。蒋介石的这一做法进一步加剧了他与孙科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李宗仁则在暗中观望,等待着从两人斗争中渔翁得利。随着矛盾的加剧,孙科最终与李宗仁达成了联盟,联合施压蒋介石,逼得蒋介石在1949年1月21日最终退位。然而,蒋介石并没有完全放弃控制,他将孙科和李宗仁之间的争斗转向了“和谈之权”问题。结果,孙科在与李宗仁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在3月8日被迫辞去行政院长职务。此次政治风波使得孙科既得罪了蒋介石,又遭到了李宗仁及党内一些人的反感。面对这一局面,他意识到自己最好暂时避开风头,不再插手任何政治事务。
于是,孙科选择离开了大陆,前往香港避难,之后也没有去台湾。那么,为什么他没有选择留在大陆呢?原因十分简单,他被列入了“43位国民党战犯”的名单。考虑到这一点,孙科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香港度过一段时间后,孙科先后去了欧洲,随后又移居美国。漫长的流亡生活使得孙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的内心也逐渐变得迷茫,对政治产生了厌倦和抗拒。正因如此,当大陆和台湾派人去找他时,他不仅拒绝了回到大陆的邀请,也没有愿意去台湾的打算。虽然提供给他的待遇非常丰厚,但孙科对这些诱惑毫无兴趣。
然而,尽管从政多年,孙科的积蓄并不多,长时间的流亡生活使他变得愈发贫困。在香港时,他常常会接待一些老朋友,给他们一些经济上的帮助,但时间久了,他自己的财务状况也开始捉襟见肘。没有办法维持生计的他,只能前往欧洲,投靠老朋友傅秉常。即便如此,他也不可能长期寄人篱下。1952年,孙科和妻子离开了欧洲,最终到美国投靠大女儿孙穗英。尽管夫妻俩在美国辗转多地,但日子逐渐稳定下来,生活基本上依赖女儿的资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孙穗英一家人的收入也逐渐下降,孙科夫妇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最为困难的时候,夫妻俩不得不亲自操持家务,甚至靠吃番薯充饥。到了1965年,孙科逐渐开始思念故乡和旧友,决定结束流亡生涯,回到台湾与老朋友们团聚。
选择回台湾,而非大陆,孙科的决定令蒋介石大为高兴。蒋介石甚至亲自指派蒋经国等人去迎接孙科的到来。有人不解地问,孙科为何不怕蒋介石?为何不选择回大陆?孙科当时已经75岁,年龄和政治野心早已消退,再也不会对蒋介石构成威胁,因此蒋介石对他的回归感到十分欢迎。而孙科选择去台湾,其实也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他是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在台湾的存在对于稳定国民党政权有着独特的作用;其次,孙科的回归意味着蒋介石在心理上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胜利。
回顾孙科的这一选择,事实上他去台湾并非完全出于政治考虑,更重要的是想与一些老朋友重聚。毕竟,在台湾,他有着众多的熟人和朋友。流亡生涯中,孙科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或许是长期漂泊让他放下了许多曾经的锐气,又或许是他对许多事情有了新的理解。无论如何,孙科回到台湾后,变得更加温和,公开场合中,他开始表示支持蒋介石,不再批判他。
有人认为,孙科的这一转变是因为他变得更加智慧,但也有人说,他不再有曾经的批判之心,因为继续批评已没有意义,也没有什么好处。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可以从他的行为中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