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宁四年,即897年,注定是唐末历史中一个充满波澜的年份。这一年,历史的航向发生了关键转折,混乱的唐末局势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为随后的五代十国以及南北对峙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首先,发生在这一年的二月,兖州的朱瑾在与朱全忠的对抗中败下阵来,走投无路,只得投奔杨行密。杨行密迎接朱瑾的投诚后,军中的士气大振。杨行密在心中暗自感到,这时的江南几乎再无敌手。然而,尽管朱瑾名声赫赫,但毕竟输给了朱全忠,这使得他在杨行密心中并非无可替代。于是,杨行密对朱瑾的过度宠爱,引发了他手下几位将领的忌惮与不满。田覠、安仁义、朱延寿等人,尽管与杨行密有深厚的旧识,然而,他们对朱瑾的存在心存嫉恼,逐渐形成了不和。
几个月后的战斗中,杨行密的淮南军由于内部的不和,士气逐渐下滑,陷入了连败的局面。最先败北的,是支援董昌的军队。董昌的副将徐淑联合淮南军副将魏约,围攻嘉兴,意图解救越州。然而,钱镠的将军顾全武自率三千兵马,以少胜多,在战斗中连破淮南军十八道营寨,甚至俘虏了魏约。田覠当时驻守嘉兴西侧的驿亭埭,心怀不满,得知魏约被捕后,战意全无。此时,顾全武的士兵士气高涨,趁胜追击,大败田覠,使得田覠最终狼狈而逃,损失了上千兵力。面对惨败,田覠并没有反思,而是将失利归咎于杨行密,心怀不满,等待未来的机会以找杨行密麻烦。
另一方面,从中原渡河而来的朱友恭看到了契机,领兵一万,攻打黄州。黄州作为武昌寨的门户,若陷落,武昌寨也会岌岌可危。杨行密听闻黄州被围,心中一惊,迅速派遣他的精锐部队——黑云都指挥使马珣带兵前往救援。黑云都,作为杨行密手中的精锐力量,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马珣的出征,显示了杨行密对武昌寨的重视。黄州刺史翟章深知自己难以抵挡朱友恭,便决定退守武昌寨,期望利用天然的地理屏障来挡住敌军。
然而,朱友恭凭借多年南征北战的经验,毫不畏惧武昌寨的天险。他看准了机会,在大江之上建立浮梁,强行通过江水。历史记载,在五月辛巳,朱友恭带领浮梁攻打武昌寨,最终突破了翟章的防线。武昌寨陷落,翟章和守军同归于尽,而马珣则带着黑云都特种部队仓皇撤退。
随着黄州和武昌寨的失陷,朱友恭的胜利不断传来,朱全忠的野心也愈发膨胀。东平王朱全忠听闻这一连串胜利后,决定利用这时机加速占领淮南地区,他派出庞师古和葛从周分别占领清口和安丰,准备进攻扬州。听到消息后,杨行密和朱瑾意识到,淮南的局势已经紧张,双方的较量势必不可避免。
面对朱全忠的大军,杨行密只能集结三万兵力,与朱瑾一道抵挡敌军。此时,李承嗣的建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承嗣,原为晋王李克用麾下的骁将,深知庞师古与葛从周的战法。他认为,如果杨行密的军队支援寿州,庞师古必会继续推进,而攻打清口则能切断敌军与寿州的联系,取得更大的战略优势。杨行密采纳了李承嗣的建议,与朱瑾一同出征清口。
清口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掌控此地可控制南北交通。庞师古驻扎清口,却忽视了这一地区的水利地形。朱瑾在此地反复勘察后,决心引淮河之水以制造天时地利的优势。他通过修坝蓄水,在敌军未察觉之时,一股洪水滔滔而来,冲击了庞师古的阵地。庞师古手下有识者试图提醒他,但庞师古固执己见,最终导致大败。
随着洪水汹涌而至,朱瑾带领精兵乘机进攻,最终大破庞师古,后者不仅败军而亡,其余残兵也在撤退过程中大伤元气。与此同时,葛从周在寿州也被击败,连忙向濠州撤退。杨行密和朱瑾联合朱延寿追击,最终将敌军重创。通过这一场反败为胜的战斗,杨行密巩固了淮南的控制,改变了淮南士兵的形象,也让中原的军阀刮目相看。
清口之战,不仅让杨行密的名声大振,也成为了他能最终崛起为五代十国一代霸主的转折点。淮南军队的士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杨行密也因此成为了唐末乱世中的关键人物。这一战,堪称南北对峙局面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