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阅读唐朝历史时,会发现尽管唐朝初期的皇帝英明神武,成功开疆拓土,唐高宗李治更是征服了高丽(即今天的朝鲜),为先前的仇怨复仇(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未能成功),但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整个帝国逐渐走向了衰弱。唐朝后期,皇帝几乎被各地的节度使牵制,无法施展权力,逐渐沦为他们的傀儡,这让后人读起来十分郁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局面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唐朝的制度。唐代采取了“强枝弱干”的模式,中央权力较弱,地方藩镇的权力过大,导致了君弱臣强的局面。唐朝清楚知道,晋朝和隋朝的灭亡,正是因为地方节度使势力过大导致的。但是,尽管唐太宗李世民眼看着前朝的失败,他为什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限制节度使的权力呢?事实上,李世民一直自信且强悍,甚至在登基后仍会亲自与土兵较量射箭,面对臣子的劝告,他大笑回应:“朕视天下万民如赤子,岂有防备之必要?”然而,他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后代是否能够具备这样的英明才智。
与此相比,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则要高明得多,他完全吸取了唐代及五代十国乱世的教训。他并不像李世民那样依赖武力,而是通过从后周“孤儿寡母”的政权中夺取了帝位。赵匡胤深知要防范武将的崛起和随时可能的反叛。为了避免像唐朝那样被藩镇和节度使威胁,他选择了杯酒释兵权,采取了“强干弱枝”的策略。虽然这一决策遭到后世批评,但赵匡胤早已预见到,哪怕在外敌不断侵扰的情况下,他仍然能够确保国家内部安稳,避免了内乱。
就算宋朝的领土逐渐被辽、金、蒙古等异族蚕食,甚至国家边疆缩小,赵匡胤依然通过保持内部的稳定和忠诚,确保了宋朝能够在敌人压力下坚持了三百多年。无论如何,宋朝的存续时间比许多其他朝代都要长,成为了一个“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典范。
接下来,我们来看经济发展。相比唐朝,宋朝无论在人口还是经济总量上都表现得更加出色。唐朝之所以被后人称赞,不是因为它的文治,而是因为它的武功。唐朝初期通过征战扩展了大量疆土,提升了“国际地位”。但宋朝在相对较小的领土上,采取了更加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商业化发展策略。具体来看:
首先,从耕地面积对比来看,虽然宋朝的疆域比唐朝要小得多,大约是唐朝的1/4,但宋朝的耕地面积却超过了唐朝,达到了511万顷,而唐朝只有485万顷。其次,唐朝财政收入为3400万贯,而宋朝的最高收入为1.6亿贯,是唐朝的4.5倍。再看人口,唐朝在755年达到的8050万,宋朝则在1124年达到1.26亿,突破了中国古代人口的亿人大关,且当时并没有引进玉米、马铃薯等新型农作物,反映出宋朝农产品的高产。
另外,宋朝农业科技的进步也让其亩产粮食大大提高,部分地区甚至能达到8石,而唐朝的亩产则仅为1.5石。更为重要的是,宋朝的海外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成为了全球经济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宋神宗时期,华北的钢铁年产量已达15万吨,超过了18世纪末期英国的钢产量。
总的来说,宋朝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远超唐朝,宋朝的GDP曾占全球的70%,远远高于后世的任何一个朝代,这也让宋朝成为了古代中国小康社会的典范。
最后,我们谈谈军事。唐朝的主要敌人是高丽、突厥和吐蕃,其中突厥自隋朝开始就受到多次打击,元气未能恢复;高丽和吐蕃虽然战斗力强,但唐朝全盛时期并未完全征服它们,更多是防守。而宋朝则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北方辽国的威胁。宋朝虽多次北伐,但由于开国皇帝赵匡胤早逝,后继者赵光义无能,导致这些北伐未能成功。然而,宋朝的战斗力在面对外敌时更为坚韧,南宋时期甚至在蒙古的进攻下,依然能坚守数十年。
总的来说,宋朝的军事实力虽然在唐朝之前,但宋朝在面对强敌的情况下,能维持如此长时间的稳定,也展现了其内在的军事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