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组织联合军队攻打郑国,双方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最终,郑庄公带领郑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了联军,这场战役被称为“繻葛之战”。在战斗中,郑国的大将祝聃在郑庄公的默许或指示下,精准射出一箭,命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差点结束了周桓王的生命。史记上写道“祝聃射中王臂”。祝聃显然是瞄准了周桓王所在的车驾,意图一箭致命,而非单纯为了射中肩膀作为警告。战场上的情况往往瞬息万变,箭矢难以预料目标,最终,祝聃的箭意外地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郑庄公与周桓王之间,有着亲戚关系。周宣王时,周桓王的父亲姬友被封于郑国,而周桓王是周宣王的曾孙,郑庄公则是郑桓公的孙子。两人之间不仅是姻亲关系,郑庄公还是周天子的臣子。因此,郑庄公此举让人疑惑,既然有血缘关系且身为臣子,郑庄公为何敢公然弓箭指向周桓王?这一切似乎与周天子王权的衰弱息息相关,战国竹简揭示了其中的深层原因。
首先,周天子的国力逐渐下降。任何一个王朝的衰亡,通常不会突然发生,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弱。西周就是这样走向衰亡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了西周,历经170余年后,西周进入衰退阶段,和其他古代王朝的灭亡过程类似。周懿王时,狄戎南侵,周懿王被迫迁都避难,这是西周历史上的第一次迁都。而周夷王即位后,《史记·楚世家》记载了“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即周王室的实力已经大幅衰弱,无法再统领诸侯。周幽王时,周天子的权力进一步削弱,已沦为一个大诸侯,远不如昔日的天下共主。
根据《竹书纪年》以及清华简《系年》等史料的记载,周幽王试图破坏嫡长子继承制,意欲将王位传给庶子姬伯服,从而引发了王室的内乱。太子姬宜臼逃至申国,并自称“天王”。这场内乱导致周幽王出兵追击太子,而最终申侯联合犬戎反攻周幽王,攻破了镐京,幽王和褒姒等人被杀。传统的“烽火戏诸侯”说法,经过现代学者考证,已经被竹简的出土资料推翻。
周幽王死后,周王室陷入了内部分裂。一部分大臣拥立幽王的弟弟姬余臣称帝,称为“周携王”;另一部分则支持太子姬宜臼,被称为“周平王”。在“二王并立”的局面下,周王室陷入了权力斗争。周平王通过“贿赂”晋国、秦国、郑国等大诸侯,将大量王室土地赠送给这些诸侯,从而获得了支持。晋文侯通过暗中帮助,最终杀死了周携王,立姬宜臼为新天子。但周平王的行为使得王室权力更加薄弱,变得只相当于中等诸侯,无法再制衡其他大国。
其次,周朝的权威已经严重削弱,诸侯纷纷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早在周夷王时期,诸侯就已经不太听从天子,《史记·楚世家》记载:“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换句话说,许多诸侯已经不再赴周天子的朝廷,甚至在许多战斗中互相攻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夷王时期的楚国国君熊渠,他模仿周天子,任命自己的三子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周幽王时期,诸侯的傲慢更加明显。尽管周幽王号召诸侯讨伐姬宜臼,几乎没有大诸侯响应,甚至当申侯联合犬戎入侵周朝时,也没有大诸侯出兵援助,结果镐京被攻破,周幽王死于非命。由此可见,周朝的权威早在西周中后期就已经受到严重挑战,诸侯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甚至有些已经可以主宰天子的更替。
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破坏,最终导致了郑庄公敢于公然与周桓王对抗。周夷王、周幽王时期,周王室的内斗和分裂削弱了原本维系社会秩序的周礼。《纲鉴易知录》记载,周夷王的时期,天子开始不再见诸侯,朝贡的礼仪逐渐废止,而这种破坏周礼的行为,给周天子的威信带来了极大损害。周幽王内政混乱,王室斗争不断,而在“二王并立”时期,周平王为了获得诸侯支持,贿赂了秦国、晋国、郑国等,最终导致王室的权力进一步分裂。
周桓王继位后,继续做出许多损害周天子威信的行为。在晋国曲沃代翼的事件中,周桓王违背周礼,任意支持一方,引发了诸侯的广泛不满。他不仅没能恢复周天子的尊严,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周朝的权力衰退。在这种背景下,郑庄公果断采取了对抗周天子的行动,当周桓王试图削弱郑庄公在朝中的影响力时,郑庄公迅速反击,拒绝再朝觐周桓王,这最终导致了“繻葛之战”的爆发。
综合来看,郑庄公敢于射杀周桓王的根本原因在于,周天子的权力已经大幅度下滑,无法像过去一样号令诸侯,而郑国的强大和周天子自毁的行为,使得郑庄公不再畏惧周桓王。由于周天子的威信和实力已经崩塌,导致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争霸的新阶段。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