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是三国历史上最令人琢磨不透的角色之一。在《三国演义》中,陈宫为了救曹操而挂印而去,后来又因曹操滥杀无辜而愤而离去,最终竟选择了吕布这个三姓家奴,甚至为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按罗贯中的描写,吕布反复无常、极具小人之气,然而性格刚烈、耿直的陈宫居然投身于这样一位主公,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罗贯中解释称,陈宫之所以投靠吕布,是因为他认为吕布虽然没有智谋,但率真且刚直,因此愿意追随他。
但这种解释却显得自相矛盾。陈宫因吕布的“真诚”而归附于他,却又因为曹操的“滥杀”而选择远离,似乎他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忠义,而更像是虚伪的偏见。这使得我们难以捉摸陈宫的真实动机,他到底是一个忠诚的英雄,还是一个为了私利而摇摆不定的人?
在真实的历史中,陈宫的行动同样让人难以评价。例如,在曹操落难时,陈宫是否曾帮过他?历史记载显示,曹操在逃离洛阳时确实遇到过困境,《魏书》记载曹操与随从狼狈逃亡,甚至为了安全而更换了姓名。当他经过成皋时,曾拜访老友吕伯奢,但由于某些原因,曹操误杀了吕伯奢全家。
关于曹操为何杀人,史书有不同的解释。郭颂在《魏晋世语》中的说法是,吕伯奢家族对曹操过于热情,反而引起了曹操的疑虑,导致先发制人。孙盛在《杂记》中则提到,当吕家兄弟收拾食器时,器皿碰撞的声音被曹操误听为兵器相撞,因此惊慌失措、杀人。无论哪种解释,曹操的行为都充满了疑点,然而他确实曾在吕伯奢家里住过,并且发生了杀戮。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并没有遇到陈宫的帮助。逃离吕家后,曹操继续向东逃到中牟,这时,一位名叫功曹的官员认出了他。然而,这位并不显赫的功曹,不但没有将曹操捉拿归京,反而释放了他。根据《三国演义》,这位功曹正是陈宫。罗贯中在书中提到,陈宫义气帮了曹操,但事实上,曹操在吕伯奢杀人事件发生后,走向中牟的路线并不合理,回到成皋再去中牟显然不符合逻辑。
若真是陈宫在中牟释放了曹操,这应当成为陈宫的伟大功绩,然而史书对此却未有记载,说明这个故事并不真实。史料中也没有明确提到陈宫何时开始效力于曹操,但《魏略》提到他来自东郡,字公台,范晔在《后汉书·吕布传》中则称陈宫为武阳人,也就是说,他的故乡位于今天的山东莘县。根据《魏略》的记载,陈宫年轻时喜欢交结海内外的知名士子,乱世初起时才随曹操起事。
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记载陈宫何时追随曹操,但很可能是初平二年,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时,陈宫才加入曹操阵营。那时,曹操的势力尚未强大,诸侯之间的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然而,曹操却巧妙地抓住了机会,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始崛起。此时,陈宫对曹操的支持看似重要,但历史上其他人的贡献显然更加显著。比如,鲍信这个地方实力派的支持才是曹操获得兖州牧一职的关键。
陈宫对曹操的帮助被过分夸大了,实际促成曹操接任兖州牧的人,是长期与曹操结盟的鲍信,而非陈宫。鲍信早已是曹操的重要支持者,甚至在黄巾军与曹操交战时为其牺牲了生命。实际上,陈宫对曹操的拥戴更多是权宜之计,而非出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