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在长期施行“扶汉抑回”的政策之下,加之加剧的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最终导致了一场波及西北的回民起义——即所谓的回变。这场动乱血腥无比,死亡和伤亡人数惊人,据估计,陕甘一带的回汉之间死伤人数高达2000多万,数以万计的百姓因战乱背井离乡,家破人亡。
在这场大规模的起义中,以马化龙、白彦虎为首的数十支起义军,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周旋反复,时而合作,时而对抗。其中,陇东和陇南的回民起义军尤为英勇顽强,清朝当局将其视为心腹大患。杨毓秀在《平回志》中曾写道:“其人习懔掠、凶狠好斗,平凉、盐、固之陷皆出其谋。……既居万山丛中,又处适中之地,疾在心腹。”这支被清政府视为头号威胁的队伍,正是李得仓所领导的“南八营”回民起义军。
李得仓,1827年生于甘肃张家川县刘堡乡李山村,出身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年轻时,为了生计,他被迫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时至同治元年(1862年),大规模的回民自卫反抗清朝的动乱爆发。当时,李得仓年仅35岁,在当地担任衙役,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清朝官员的腐败和恶行,看到了穷苦百姓深受其害,甚至清朝当局故意制造回汉纠纷,不允许回民自由通行,甚至大肆屠杀。
随着战事的爆发,李得仓在张家川的回民群众中积极筹划起义。同治元年八月,陕西陇州固关的回民由于无法抵抗清军的暴力镇压,携家带口逃往张家川。然而,途中,他们遭遇了清军的阻截。赵桂芳率清军攻打他们,双方交战,结果赵桂芳的部队败退。那些回民希望在张家川暂时安置,但当地的回民因害怕受牵连而不敢接纳他们。李得仓看到这一局面,出面协调,成功说服了当地的汉族士绅王平安等人伸出援手,使得固关的回民获得了庇护。
同年十月,清军参将范铭率兵再度进攻,企图剿灭固关回民。张家川的回民推选李朝栋为首领,与固关回民一同抵抗清军,最终击败了范铭。但在战斗过程中,李朝栋不幸中弹身亡。副领李生华承诺,谁能夺回李朝栋的遗体,便推举谁为新领袖。李得仓冒险夺回遗体,并因此赢得了回民的尊敬,被推选为大帅。自此,他便成为了回民起义的领军人物。
李得仓将回民军分为中、前、后、左、右五个大营,并进行精心的军事布置,迅速组织反清斗争。此后,他领导的起义军在静宁、隆德、固原等地活动,与捻军合作,共同对抗清军。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李得仓在张家川城集结力量,准备坚守,积蓄兵力。然而,清朝得知陇东南再度爆发叛乱,急忙调动精锐军队进行进攻。起初,清军采取了火攻策略,将起义军城池围困,火器齐发,意图摧毁起义军。然而,起义军的火药库不幸爆炸,造成双方军民无数人死亡,起义军大乱,最终不得不突破包围,西撤至龙山镇。
尽管在不断的激烈战斗中,起义军被迫撤退,但李得仓凭借龙山镇复杂的地形,巧妙利用地形进行防守,坚守阵地,并在短暂的战斗间隙中,进行休整,准备继续反抗。他带领剩余的部队转移至秦安莲花城,与穆生华部队合兵一处,再度展开抗清斗争。穆生华是哲赫忍耶第二代传教人穆宪章的孙子,被称为“平凉穆三谷”。同治五年(1866年),李得仓与穆生华一同攻入陕西的凤翔、岐山一带,但由于起义力量与清军的差距过大,穆生华因战局不利而在固原去世。
面对战争的困境,李得仓决定对起义队伍进行整编,同治四年(1865年),他率部突围,抵达礼县盐官,并获得当地回民起义军的支持。经过整顿后,李得仓吸纳了穆生华遗留的三个营。同治五年(1866年),李得仓将自己的队伍整编为八个营,号称“南八营”,并任命自己为大帅,苏生杰为副帅。
在军事战略上,李得仓逐渐认识到,单纯与清军大规模对抗必然处于劣势。于是,他改变了战术,利用起义军灵活机动的优势,采取运动战,通过出其不意的袭击给清军以沉重打击。李得仓凭借这些战术,使起义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战斗力。在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李得仓带领“南八营”进攻华亭县城,并在同年九月继续进军泾州、固原等地,击败清军。李得仓的机动战术,加上清军的粮食危机,使得清军措手不及。
李得仓的“南八营”不仅与太平军联合行动,还与捻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合作。在同治五年(1866年),李得仓率领“南八营”与陕西的回民起义军合力展开东进,同时捻军从河南南下。捻军的入陕,使得回民抗清斗争达到高潮。各地的汉族反清武装也纷纷与李得仓联合,对抗清军的镇压。
然而,随着清朝的军事压力增大,李得仓和捻军的联合并未持续太久。在同治六年(1867年)七月,李得仓率领“南八营”攻入陕西千阳、陇州等地,与捻军首领张宗禹联合作战,尽管他们一度计划渡河会师,但由于计划泄露,被清军截断,未能实现。尽管如此,李得仓和捻军多次成功合作,联合占领了绥德,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尽管如此,由于清朝的围剿越来越严密,李得仓最终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在与清军的多次激烈对抗后,李得仓不得不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接受清廷的招抚。关于李得仓投降的原因,历史上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认为是受马化龙的密令所致,另一种则认为是粮食短缺问题。最终,李得仓带领大批起义军接受了清廷的招抚,回到原籍安置。
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北回民起义的低潮。李得仓的投降虽然保全了大量回民的性命,但却未能给清朝政权带来决定性打击。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得仓的选择成为一段充满智慧和抉择的历史,值得后人深思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