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萧何无疑位居第一。
刘邦自己也认为萧何排在首位,但现代人却对此表示不服,难道他们认为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事件,不如现代人通过全知视角的推测吗?
首先,萧何的无可替代性尤为突出。
如果没有韩信,刘邦依然可以依靠曹参、周勃、樊哙、灌婴、郦商、靳歙等一干能将。然而,尽管这些人军事才能稍逊韩信,刘邦依然不缺少优秀的军事将领。即便没有韩信,曹参上场可能无法像韩信那样快速摧毁魏国、赵国、齐国,但也绝对不会一败涂地,胜负的只是时间问题。而且,韩信所打的几乎都是一些艰难的硬仗,曹参完全可以接下这些重任。
如果没有张良,刘邦依然可以倚仗陈平等智囊,差别只在于谋略的精妙与高低。但若没有萧何,刘邦又该倚重谁呢?几乎没有人能够取代萧何的角色。萧何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更因为他的忠诚。在那个乱世中,像萧何这样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实在无可替代。萧何和刘邦是同乡、战友、老友,彼此之间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关系,这种长久以来的默契远比刘备和诸葛亮那种后来的合作更为坚固。两人早已彼此知根知底。
正因如此,刘邦毫不犹豫地把关中、巴蜀和汉中这片曾是秦国霸业根基的土地交给萧何管理,这对刘邦来说是巨大的信任。即便是刘邦这样豁达宽容的人,面对利益冲突也难免心生疑虑,但萧何用实际行动让刘邦放心。他甚至将自己的儿子和族人作为“人质”,送上战场以安抚刘邦的担忧。可以说,君臣之间要做到如此信任和牺牲,实属不易。如果萧何心生野心,刘邦就会面临灭顶之灾,根本不可能争夺天下。正是因为萧何对刘邦的忠诚和无私,刘邦才更加珍视他的不可或缺。
接着,萧何对刘邦在前线作战的重大意义也不容忽视。根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被任命为丞相后,负责留守巴蜀,安抚民众,发布政令,并保障军队粮草供给。在刘邦和项羽的战争中,萧何始终坚守关中,为刘邦处理内政,并为前线提供支持。无论是制定法令、建立宗庙社稷,还是管理人口与征调粮草,萧何都在背后为刘邦提供了稳定的后方。
而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是萧何对刘邦的一种战略支持。他不仅管理着关中的户口和物资,还确保刘邦在战争中不会因后方问题而分心。即便刘邦军中士兵频繁逃跑,萧何也能够迅速征调关中的兵员,弥补损失,保证前线有足够的军力和补给。而在刘邦的多次失败中,萧何始终能够调动后方资源,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确保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持续战斗力。
此外,萧何对刘邦建立政权的意义尤为关键。刘邦不仅要完成军事征服,更需要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政权,而这项艰巨的任务也落在了萧何的肩上。许多历史上失败的起义军之所以未能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权。例如绿林起义、黄巾起义等,尽管起义规模庞大,但最终还是沦为流寇之势,缺乏真正的治理能力。
《史记·萧相国世家》提到,当刘邦进入咸阳时,萧何并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争抢金银财宝,而是首先收集了秦朝丞相和御史手中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和户籍档案。这些资料为刘邦建立政权提供了根基,使得刘邦能够清晰地了解全国的险要关隘、各地的强弱和民间的疾苦。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详细的资料,刘邦才能在楚汉战争中占得先机,得以制胜。
对于刘邦来说,军事从来就是政治的延续,政权的稳定才是长久胜利的保证。萧何帮助刘邦建设政权的贡献,甚至超过了韩信和张良。在武庙中的排列也能看出这一点:姜子牙为主祭,张良副祭,而韩信位列其下,显示了他在刘邦政权中的相对地位。韩信虽然在军事上具有非凡才能,但在政治眼光和战略规划上始终逊色于张良,且他在齐国的行动也给刘邦带来了不小的政治风险。
综上所述,萧何在刘邦建立政权、打赢战争以及维护后方稳定方面,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他谋士和将领的贡献,则难以超越萧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