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凭借其卓越的勇武与军事才能,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做出了显赫的贡献,最终被封为宿国公。在其后的人生中,程咬金还参与了改变唐朝历史进程的玄武门之变,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并实封七百户。他的战功卓著,最终被尊奉上凌烟阁,位列第十九位。然而,到了晚年,程咬金却因为一系列原因被唐高宗李治免官,最终退休。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他在高龄时遭遇这样的命运呢?
一、奉命出征
程咬金自幼便以勇猛的战绩著称,“少骁勇,善用马槊”,这一特点为他赢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投奔唐朝后,他参与了多次关键性的战役,从破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到领导左一马军总管,他常常以先锋身份冲锋陷阵,旗帜先登,战果显赫。李世民即位后,国家逐渐安定,程咬金也逐渐“退居二线”,被任命为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务。尽管如此,程咬金仍然参与了贞观时期的数次战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率军平定了铁山獠的叛乱。
然而,到了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朝中形势一度动荡。阿史那贺鲁等势力趁机自立,为了稳定政权,唐高宗李治决定出兵讨伐。时局紧迫,李治决定任命67岁的程咬金为三军主帅,带领大军征讨阿史那贺鲁。
二、因胜出错
程咬金被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统领数万精兵西征。刚开始的战斗中,唐军连连取得胜利,成功击败了多个敌军部队。到八月,程咬金指挥军队与敌军主力在榆慕谷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千余,敌军损失惨重。紧接着,副总管周智度带领部队攻破突骑施和处木昆等部,在咽城拔寨,斩敌首三万。随着这些胜利,程咬金毫不犹豫地继续进军,迅速到达了鹰娑川。
在鹰娑川,程咬金与阿史那贺鲁的军队展开了决定性战斗。就在关键时刻,唐朝大将苏定方带领五百骑兵从敌后发起了猛烈冲锋,这一举动成功改变了战场局势,导致唐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敌军被追击二十里,战果辉煌,唐军不仅杀敌千余,还获马二千匹,敌人的尸体与弃甲横遍山野。然而,尽管战局已定,程咬金却未能趁胜追击,错失了彻底消灭敌人的良机。
三、颜面尽失
原因出在程咬金的副将王文度身上。王文度以“为军策”名义劝说程咬金,说:“虽然敌军被击败,但我军也有伤亡,现在最重要的是结阵守卫,稳步前行,何必再冒险追击?”他进一步称自己拥有皇帝的密旨,命令程咬金按他的指示行事。程咬金竟然信以为真,选择暂停追击,整军结阵,以确保自身安全。结果,军中马匹因长时间未能休息而瘦弱,士兵疲劳至极,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幅下滑。
更为严重的是,程咬金在抵达怛笃城时,听信了王文度的建议,将数千名投降的胡人处死,并瓜分了这些人的财物。此举不仅违背了战争的伦理,也引发了朝廷的不满。当消息传到朝廷时,唐高宗李治震怒,将程咬金和王文度一起下狱。最终,程咬金被免职,因“未能追击敌军”,被减死免除处罚。
不久后,程咬金以岐州刺史的身份退休。尽管他一生战功赫赫,但晚年的这一错误判断和失职,确实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程咬金于665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