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看,我个人更倾向于支持刘备的做法。对比曹操的行为,我实在无法认同。毕竟,曹操屠杀徐州百姓的事实是无法否认的,而他的“魏武三诏令”也深刻伤害了儒家道德的根基。然而,刘备虽然屡遭败北,个性上也有些固执,但我并不觉得他有虚伪之处。没有证据表明他有压榨人民,或者屠戮百姓的行为。
《三国志·刘备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裴松之注解:“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这段话反映出刘备在百姓心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他不仅在外抵御敌人,也在内修养生息,尽最大努力减轻百姓的苦难,成为了许多人依赖的对象。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我也会选择跟随这样仁义的主公。
至于刘备接管荆州的问题,我认为他其实有些固执。由于与死去的刘表同宗,他不愿意直接破坏道义,强行夺取荆州。不过,我也承认他确实心中有欲望想要得到荆州,但当时他并未采取过于激烈的手段。赤壁之战虽打得艰难,刘备可能也要为战局的延续负上一些责任,但最终刘孙联军的胜利是结果,究其责任似乎并没有太大意义。而且,在夺取益州时,刘备采取了相对灵活的策略,尽量减少了对刘璋的伤害。尽管这种做法在道义上有所偏差,但在那个乱世中,要对抗强敌,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说刘备是虚伪的,那么我认为他没有必要在曹操的大军逼近长坂坡时,仍然选择留下与百姓一起行动,拖慢自己的步伐。刘备本完全可以选择直接前往江陵进行备战。如果说他有虚伪之心,那也只能是人们的猜测,并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关于刘备是否心机深重,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正因如此,他才得以在乱世中存活下来。拥有心机并不等于奸诈或虚伪,心机更像是一种策略和智慧。刘备用心机获得了众人的支持和信任,这不仅让他能够在历史洪流中坚守自己的立场,也使得他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另外,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的情节,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在正史中,连《三国志·赵云传》也未提到过这一段内容,反而是《三国演义》为加强刘备的仁义形象所加的戏剧性处理。
刘备除了仁义和气度宽厚之外,最值得称赞的是他的毅力。如陈寿所评:“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刘备历经数次战败,但从未因困境而放弃过自己。他不曾说过:“我受不了了,还是回家编草鞋安稳过日子吧。”相反,每次挫折都激励他更加坚强,继续在乱世中奋斗,直到在汉中一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曹操。虽然最终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并去世,但他的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力在历史中永远值得铭记。
另外,有关“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形象,基本上是《三国演义》为了塑造刘备仁义形象而刻意加入的情节。实际上,正史中的刘备是一个十分有见识的领导者。比如,在曹操北征乌丸时,刘备曾建议刘表占领许都,这也反映了他敏锐的观察力。虽然在军事才能上,刘备可能不如曹操那样卓越,但他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足以堪称为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官。
《三国志·刘备传》记载道:“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不能简单地认为夏侯惇被刘备打败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毕竟夏侯惇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猛将。刘备能够利用奇计破敌,足以证明他在军事上的独到才能。汉中之战中,刘备击败曹操的战斗也十分精彩,难怪《轩辕剑外传汉之云》中的徐庶也对刘备的用兵能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