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之前的历史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棉”字,这一事实表明,虽然棉花可能很早就传入中国,但古代劳动人民对棉花的使用并未普及或得到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古代诗人描写寒冷冬季时,也从未提到棉花、棉被等物品,这再次显示出古人与现代人应对冬季寒冷的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那么,在没有棉被的古代,人们如何在寒冷的冬天度过漫长的夜晚呢?白天外出时,人们常常将几层衣物紧紧包裹在身上,以确保自己不被寒冷侵袭。然而,到了晚上,穿着这么多衣服睡觉显然不现实。深入了解这一历史现象后,我们不得不为古人的应对智慧感到佩服。接下来,我们可以从贫困与富裕两个阶层来分析古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
首先,来看贫困阶层的御寒之道,其关键在于四个字——就地取材。贫穷的百姓会尽可能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找到一切可用的材料来抵御寒冷。没有棉被的情况下,他们会在野外搜寻大量芦花,用来填充被子。这种“芦花被”虽然不如棉被舒适,但它的保暖效果并不逊色于棉被。
至于床铺,古代不少地方的百姓使用干草席来铺床。虽然干草席睡起来略显不适,但其保暖功能却是实实在在的。无论是影视剧中的监狱犯人,还是贫寒百姓,干草席成为了许多家庭的“床垫”。可以说,在古代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能够想到利用这些资源保暖,已是非常不容易。
然而,冬季的出行又是一个难题。现代人习惯冬天穿棉衣、夏天穿短袖,但古人并没有这种条件。于是,古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衣物,通常由粗布制成,外观看起来破旧不堪,但却能有效地防寒,至少保证生命的安全。如果连这样的衣物都没有,贫困百姓只能依靠自身的体力和耐寒能力来与寒冷抗争。
更为严峻的是,古代社会并没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衣食不足,往往是穷人每日的现实。每当严冬来临,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常因寒冷而丧命。即便是进入近代社会,类似的困境依旧存在。封建社会腐败,冬季往往成了灾难季节。贫苦百姓只能采取各种方式求生,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他人抱团取暖,共同度过寒冷的冬天。
那么,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中,描绘的富人如何应对严寒呢?古代富人的冬季生活,虽然没有现代人那么多彩,却也未必会受到寒冷的困扰。穷人家需要竭尽全力制作厚重的被褥,抵御严寒,而富人则无需为此担心。宋朝以后,棉衣成为了主要的保暖衣物,而宋朝之前,富人则会选择动物皮毛,这些皮毛的防寒效果甚至比棉衣还要好。
东坡先生曾写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可以想象,富人外出时无需担心寒冷,回到家中更是温暖如春。除了衣物的差距,富贵人家的居住条件与食物储备也是穷人难以比拟的。早在商朝末期,箕子朝鲜就开始出现炕,这一取暖方式很快被中原北部各地效仿。虽然炕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但烧炕所需的木柴和煤炭费用却是一个大问题。富人无需担心这些成本,而穷人却常常难以承受。
在食物储备上,古装影视剧常常展现出这样的场景:窗外大雪纷飞,而屋内的人们正品味温热的美酒。在这样的情境下,即便外面寒风凛冽,片刻的温暖也足以让人忘记冬季的严寒。富人家永远有盈余的美酒,而穷人想要喝一口酒,却常常要节省下来一点一点喝。鲁镇的孔乙己,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每次在酒店买酒时,他总要喝上许久,那其中的辛酸无人能懂。
由此可见,古人应对冬天的方式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样,然而,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贫富之间的应对方法却各有不同。杜甫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对这种贫困困境的深切同情。倘若杜甫能穿越时空来到现代社会,他或许会对冬天的生存方式有着全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