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便于您随时获得我们后续推送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不懈的动力来源!
文|沧海
编辑|t
1946年,内战的硝烟即将弥漫全国。在这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展开了一系列和谈,并最终达成了关于和平协议的初步共识,其中包括一项重要的计划——整编全国军队。根据这份协议,国共两党将分别裁减并整合自己的军队,以此实现国家的短期和平稳定。
蒋介石虽在表面上同意了这一方案,但其心中始终盘算着要削弱共军的实力,甚至在执行过程中,他的核心目的就是在整军过程中达到削弱共军和为日后开战积蓄力量的效果。尽管蒋介石极力主导着整编,他却没有预料到在这一过程中,反而是自己的一方陷入了困境。
1946年2月,经过多次协商,国共双方终于在整军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并签署了整编军队的相关方案。根据协议,整个军队整编计划分为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期半年,国共双方各自进行整军;第二阶段同样为半年,双方军队将分别缩编至90个和18个师;到了第三阶段,国军将进一步缩减到50个师,而共军也将只剩下10个师。
这一方案显然对中共来说是让步,但蒋介石依然感到不满,主要是因为他始终希望能把共军完全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蒋介石为共军能保留18个师感到不满时,国民党内部的整编问题也悄然爆发。
根据协议,国军在整编过程中需要将现有的集团军调整为军、军调整为师,并对每个师进行裁减,减少一个团,进而形成旅。随着整编深入,国军的番号也开始变动。按照方案,国军的整编后军队番号将限于36个,如此一来,现有的番号需要重新进行调整。例如,第10集团军将调整为第19军,第38集团军将调整为第1军,抗战时期的“抗日铁军”第74军将被改编为第74师等。
这种番号的变动虽然在军事上并不具备太大的实际意义,但在国民党军队中,这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不满。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极其激烈,番号调整直接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以陈诚集团为核心的18军,在整编后变成了第11师,这意味着他们的“土木系”身份遭到了严重削弱,队伍内部的人员流动也加剧了派系间的不满。
而对于一些杂牌军来说,整编的结果更为严峻。既然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都未能幸免,那些不被重视的部队自然更是怨声载道,导致国民党内部的纷争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由于军队进行缩编,人员必然面临裁减。但蒋介石怎么可能会甘心大幅裁减自己的人马呢?事实上,蒋介石早在1946年元旦的讲话中就提出过整编计划,并在之后的政协会议上提到,要将现有的380多万步兵裁减至180万人。然而,经过与中共的协商,双方达成了一项共识:每个师不超过1.4万人。因此,即便在第二阶段国军缩编至90个师时,实际人数将低于之前设定的180万人,等到最终缩编到50个师时,国军的实际兵力可能连百万都不到。
尽管如此,国民党内部对这一裁员计划依旧深感不满。蒋介石心知肚明,自己的目标并非是大幅裁军,而只是采取表面上“整编”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了扩充兵力。例如,某些部队在改编后并未裁减兵员,而是通过人员更替,替换掉了年老体弱、无法再战的士兵,进而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在整编过程中,国民党内部甚至出现了要求增加兵员的声音。第16军便提出要增加6000人,而第3军则希望增加9000人。另一方面,蒋介石也设法通过“转业计划”将一部分不再需要的士兵安排到工厂、交通等非军事部门。实际上,这些士兵的工作和军队时并无太大区别。
此外,国民党还采取了将本应裁减的伪军重新编入军队的做法,甚至有些伪军被任命为副军长等重要职位。虽然蒋介石成功维持了部分部队的稳定,但在裁军过程中,很多非嫡系的军官却被迫离开了军队。这些非嫡系军官离开后由于失业且无法维持生计,部分人甚至产生了投靠共军的念头。
在这种情形下,蒋介石曾设立将官班,以期通过培训这些编余军官来安抚他们。然而,由于这些军官多数是普通士兵,缺乏专业技能,他们很难被安置到合适的岗位。随后,传言陈诚意图对这些人进行彻底清除,导致这些编余军官的情绪愈加激烈。
就在此时,几名士兵因生活压力巨大且无法忍受局面,选择了自杀。这一事件点燃了其他编余军官的怒火。1947年初,部分编余军官在南京秘密集会,商讨如何应对困境。在群情激动的氛围下,他们决定效仿戏剧中的“哭祖陵”场面,前往孙中山的陵墓举国旗、朗诵祭文并痛哭。此举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关注,也激怒了蒋介石。尽管蒋介石想通过严惩这些带头者来震慑他人,但由于内战的需要,他最终决定妥协,安置这些哭陵的军官,要么安置在地方任职,要么送到军校深造,才平息了风波。
总的来说,国民党在进行军队整编时不仅面临了派系间的激烈斗争,更暴露出整个军队内部的分裂和士气问题。这种因派系而割裂的队伍如何能与团结一心的共军抗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