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地区,有个叫文莱的小国家,它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这个国家的人民非常富有,同时也享受着很好的社会福利,是个全民幸福指数特别高的国家。不过,追溯历史,竟然发现这个国家能有今天的幸福,竟和一个中国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个人叫黄元寿,福建人。
元末明初时,黄元寿加入到朱元璋的队伍中,因有勇有谋,又精于水战,当时南海一带倭寇和海盗十分猖獗,于是擅长水战的黄元寿被派到南海森屏滩打击海患。
黄元寿果然不负重托,将南海一带的倭寇和海盗一一击溃,保证了大明边境的安宁,因其有功,朱元璋很是赏识,便赐名“黄森屏”。
当时大明帝国百废待兴,国力、军事都在快速恢复中,朱元璋对内实行修养生息,对外实行友好往来,并实行宗藩关系,执行着“薄来厚往”的政策,所以周边许多国家愿意成为大明帝国的藩属国。
当然,来而不往非君子,朱元璋也会派使臣到各国做友好访问,黄森屏因在南海多年作战,对东南亚一带的民风民俗颇为了解,因此作为大明使臣被派往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
加里曼丹岛是华人和当地土著人杂居的一个地方,周边几个小国也是彼此争斗不断,因其偏远,还属于未开发的岛屿。黄森屏萌生了割据称王的想法,毕竟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杀开国大臣的事儿还历历在目。
黄森屏带领当地华人以加里曼岛为根据地,力量不断得到壮大,与周边小国作战往往战无不胜,因此名声大震,就连当地的土著也受其荫护,大家都尊他为“拉阇”(国王的意思)。
在加里曼岛偏北有一个很弱小的国家叫渤泥国,长年向印尼和苏禄苏丹国称臣进贡,但苏禄苏丹国却并没因此停止对渤泥国的骚扰。渤泥国眼见就要灭国,渤泥国的国王马合谟沙找到黄森屏,表示愿意称臣,只要能在他的庇佑下让渤泥国平安。
黄森屏率领华人军队,击败了苏禄苏丹国,从而挽救了奄奄一息的渤泥国。得到重生的渤泥国,举国上下将黄森屏当作恩人,国王马合谟沙更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黄森屏,同时让自己的弟弟艾哈迈德娶了他的妹妹,这也进一步加强了两国联盟。
1402年,马合谟沙去世,其儿子继位,由黄森屏和马合谟沙的哥哥特曼贡监国摄政,在这段时间内渤泥国皇室发生了政变,最后拥护黄森屏的妹夫艾哈迈德压倒了特曼贡,成为新的苏丹,这样一来,黄森屏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不过,随着年纪的增长,黄森屏却对故乡倍感思念。朱棣称帝后,黄森屏决定重回大明故乡,当他在1408年带着150名随从入大明王朝朝贡时,明成祖朱棣倍感高兴,当时虽然万国来朝,景象繁盛,但像黄森屏这样,以一介华人身份,在异国做王的人也仅此一位,所以朱棣下令,凡黄森屏进京所经郡县,都要设宴招待,让他看一看明朝这些年的发展。
可惜,黄森屏年事已高,又饱受舟车劳顿之苦,再加上回乡之喜,最后竟然病死在南京,死前他有三个遗愿:一是渤泥国归入中华版图;二是加封东南亚的最高山基那巴卢山为渤泥国的镇山;三是允许自己葬于中国。
面对曾经为大明王朝屡建奇功的黄森屏,明成祖朱棣非常敬重他,于是满足了他的遗愿,将他以王的葬礼赐葬在南京,并立他的儿子遐旺为渤泥国新王,有大明皇帝的诏书,黄森屏的家族在渤泥国执政几百年之久。
后来,几经战乱,渤泥国更名为文莱,文莱王室将黄森屏列入《文莱王室世系图》中。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文莱设计国旗的时候,还特意用两条斜杠表示两位亲王,其中有一条就是黄森屏。
现在的文莱凭着它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了非常富有的国家,国家有钱,社会福利自然非常优越,教育和医疗在这个国家都是免费的,不仅如此,税收也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房子,政府也会给你房子居住。总而言之,文莱的人民很幸福,不过正是因为很幸福,他们反而更是感激历史中曾经重建渤泥国的黄森屏。因此,在文莱,有黄森屏路,有黄森屏博物馆,还有黄森屏儿子的墓地,文莱人民以此表示对黄森屏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