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西晋王朝的崩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政治上的原因,另一个则是军事上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原因
西晋王朝王朝建立之初,晋武帝司马炎还算得上是勤政有为。
此时的司马炎不仅没有腐败,反倒是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于是西晋王朝的实力便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上获得了全面提升。
西晋王朝统治下的原曹魏统治区及原蜀汉统治区,皆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于是西晋王朝便构成了对吴国的碾压之势,并利用吴主孙皓的残暴昏庸造成的吴国人心离乱的局势,于公元279年大举伐吴,至公元280年便一举灭掉了割据江南几十年的吴国,统一了整个天下。
然而,好景不长。
天下归一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就像换了一个人。
此时,司马炎开始追求奢靡享乐。
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灵魂人物,是天下臣民效仿的榜样。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于是在晋武帝醉生梦死的带动下,源起于魏明帝时代的奢侈之风便愈演愈烈。
又由于晋武帝司马炎非但不反腐败,反而成了搞腐败的总头子,因此整个西晋统治阶级很快就糜烂了!
腐败,成了搞垮西晋王朝的催命苻!
与此同时,晋武帝司马炎为免司马家族重蹈曹氏家族的覆辙,便大肆分封宗族子弟为王侯,一共分封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王爷。
这些王爷们不仅有兵、有地盘,而且还拥有节制一方的权力,仿佛东汉末年的"州牧"制度又死灰复燃。
出身于同一家族的亲王们,如果获得了统治地方的大权通常都会产生野心!
当年西汉王朝爆发的"七国之乱″本应成为西晋王朝的教训,但司马炎却不肯没历史中汲取教训。
于是,在统治阶级全面腐化坠落之外,又伏下了藩王作乱的危险。
果不其然,晋武帝司马炎死了以后,弱智的晋惠帝无力掌握朝廷,于是便发生了外戚杨骏和皇后贾南风的权力之争。
朝廷的混乱正好给野心家们提供了攫取权力的机会,于是司马家的几个王爷便纷纷起兵争夺朝廷大权。
他们打呀打,打呀打,断断续续的一直打了十几年,直打到西晋王朝名存实亡——统治基础彻底崩溃,统治秩序混乱不堪,“五胡”趁势崛起,横踞北方。
到了这个时候,奄奄一息的西晋王朝便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气。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神仙来了也救不了它了!于是,等待它的只有灭亡。
二、军事上的原因。
西晋王朝统一天下后,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威胁,司马炎便裁撤了州郡的兵力,使州郡等地方政府无兵可用。
同时,司马炎又给了被分封的王爷们带兵的权力,企图让他们“看”着地方势力,以免其坐大。
司马炎以为这下总该没有事了吧?
司马家就不会重蹈昔日曹氏因孤立而亡的命运了吧!
而且这些诸侯王可都是咱司马家族的子孙,他们总不会起来搞垮自家政权吧?
于是,西晋王朝便出现了,州郡无兵,众王有兵,地方长官缺乏权力,节制地方的王爷却拥有巨大的权力的局面。
可这些王爷们都是凤子龙孙,大家都是鹰视狼顾的司马懿老爷子的后人,谁服谁呀?
假如晋惠帝司马衷不是弱智天子,当然可以凭借皇帝之尊慑服各路诸侯。
可偏偏司马衷是个“何不食肉糜”、“青蛙为公家叫,还是为私家叫”的弱智皇帝。
皇帝无能,皇权旁落,也就难怪司马家的这王、那王野心勃勃了。
朝廷乏兵可用,各路王爷们却得以拥兵自重。
在中央相对弱势,地方王爷拥兵自重的态势下,为了争夺朝廷大权,王爷们掀起一场席卷西晋王朝的暴风雨势所难免。
而内迁各族却恰好利用西晋宗室自相残杀的机会割据一方,混乱不堪的西晋朝廷却对此无能为力,于是西晋王朝走向分崩离析的趋势已成必然。
果然,后来匈奴人建立的“刘汉"政权先后攻破了洛阳和长安,先后俘获了西晋的两个皇帝。
至此,西晋王朝灭亡。
北方一片狼藉,其残余势力只得渡江南下,拥护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了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
所以,晋武帝司马炎赋予诸侯王兵权,并允许其节制地方,是搞垮西晋王朝的另一个推手!
总结一下:搞垮西晋王朝的有统治阶级自身腐朽坠落的原因,更是诸侯王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