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秦始皇继位,当真没有动摇过帝国制度的心思吗?盘点嬴政心路历程
创始人
2025-08-01 04:03:19
0

导语:嬴政继位,当真没有动摇过帝国制度的心思吗?盘点嬴政心路历程;三次巧合成就秦始皇帝国伟业,郑国疲秦,燕国献地,重新起用王翦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王朝也是由他建立而成的,由此,中国的历史不入了帝国阶段,可以说嬴政这个人就是帝国的开创者,是帝国名副其实的建立者,也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启者。所以嬴政在历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哪怕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历史学家们对他的兴趣也是丝毫不减。

当然,两千多年以来,人们对于嬴政的评判褒贬不一,有很多人说他是暴君,丝毫不考虑人民群众的感受,以至于最终拖垮了大秦帝国,也有很多人钦佩嬴政的雄才大略。但是,无论后代人们的评价如何,都改变不了嬴政千古一帝的地位,也改变不了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或许两千多年之前,他确实做的不够好,但是我相信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超越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他一样站在历史的巅峰,就如同秦时明月当中盖聂对于嬴政的评判一样,他是一个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人,以后也可能不会再次出现,他以一个人的力量,做了超越人的事情。

或许他和他的帝国会失败,但是这个人叫永永远远的被历史所铭记,可是,虽然嬴政建立了帝国制度,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但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他真的没有动摇过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嬴政继位到他创立帝国制度期间,他曾有过三次很大的改变,也正是因为这三次巧合成就了最后的千古一帝。那这三次到底是什么样的巧合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分析一下。

?第一次是秦国发动灭国之战的开始,也就是秦国灭亡韩国的战争。这个机会可以说是韩王拱手让给秦国的,当时的韩国国君沉迷在阴谋权术当中无法自拔,他企图派遣自己国内的水工郑国进行疲秦计划,通过水工郑国的一系列行为蒙骗嬴政建立水利设施,通过庞大水利设施的建设,拖垮整个秦国的经济。

却不曾想,因为郑国渠的建立滋养了秦国腹地的八百里秦川,使秦国的农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也给他们军事行动提供了丰富的粮草资源,本就重农抑商的秦国更加的发达。而韩国派遣水工郑国被情计划暴露之后,引起了秦国朝野上下的不满,嬴政在经历深思熟虑之后,为了秦国的东进也为了给秦国的功臣郑国复仇,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

这场战争让嬴政开始考虑他从来没有面临过的事情,那是诸侯王和天子之间的差距。嬴政继位秦王之后,虽然身份尊贵,但是只能算作一个诸侯王,当时的天下还在四分五裂之中,与秦王嬴政地位相同的有许多,山东六国虽然没有秦国那么强大,但是根基上是存在,实际上从嬴政继位到发动灭国之战期间,他并没有对帝国制度进行一种构想,这一点我们通过它在国内实施的政策,就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的秦王嬴政所做的事情与其他的君王别无二致,根本目的都在于秦国的发展。当然,每一个国君都系有一统中原的梦想,但是有没有付出实施就是另一方面了。那个时候的秦王嬴政与其他的诸侯王一样,他的落脚点在于秦国的发展,在于秦国本身国家实力的强大,在于秦国本身社会环境的稳定,所以他并没有想过能够在他统治阶段东进中原,但是是郑国疲秦事件发生之后,秦王嬴政不得已发动对韩国的战争,后来更是在王翦的带领之下这样的战争演变为了灭国之战,秦国也正式开启了他的灭国计划。

实际上,这件事情虽然有它的必然性,但是也有偶然的成分存在,它并不是一个长期规划的过程,如果没有水工郑国疲秦事件的爆发,想必秦国的灭国计划不会那么早的实施。所以这件事情实际上是对秦王嬴政的一个重大影响,他是秦王嬴政第一次面临天下的问题而不再是之前的诸侯国问题。于是,秦王嬴政开始考虑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天下大事,也正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秦国上下开始将整个中原的事物当作秦国的事物,秦国也正式迈出了它一统天下的第一步。

?第二次是在灭亡燕国的战争之前。秦国在灭亡燕国之前,已经吞并了韩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的灭亡让秦国的形式更加的明朗,也让秦国的整体国家实力变得更加强大。这个时候,秦王嬴政对于天下的构想已经初步形成,只不过一种新的制度的建立必然会经历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它需要慢慢的演化才能够形成,但是当时那个时代可供嬴政所参考的只有西周的分封制度,而嬴政所熟知的天下共主也只有周天子一种形式,所以,在嬴政的心目当中,太平天子一定是首要的选择。

这也就是为什么嬴政会接受燕国献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当时的嬴政已经构建好了帝国制度,那么他就一定会明白帝国绝对是实打实打出来的,一个帝国不可能存在多家宗庙社稷,不可能存在好几方势力,只可能有一位绝对的掌控者,有一个庞大的系统为其服务,不可能够像西周那样层层分权,在天子之下还存在着诸侯王,并且,诸侯王还有着许多自治权。

?帝国只可能是一个王朝的帝国,只能一个人做皇帝,而不能多个人做国王,所以我们通过嬴政会接受燕国献地这样的一个事件来看,就可以知晓当时的嬴政并没有做好建设帝国制度的准备,而也是在这个时候嬴政受到了第二次的警醒,那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荆轲刺秦事件。

当时,秦王嬴政在咸阳宫设立九宾大典来迎接燕国使臣荆轲,这足以见识到嬴政对于燕国献地这件事情的重视,因为如果燕国能够将土地贡献给秦国,那么,燕国这个八百年诸侯也就宣告了结束,但是秦国也需要依照原来的部署保留燕国的宗庙社稷,这其实是一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可以让秦国不动兵戈就像燕国收入囊中。

?但是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后来的秦朝将不再是一个帝国而与之前的西周别无二致。而如果燕国能够对秦国俯首称臣,也将成为其他国家的表率,那么秦国的统一就会来得更加快,但是荆轲并没有给嬴政做一个太平天子的机会。

燕国的献地计划本身也就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图穷匕首见之后,嬴政才幡然醒悟,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都是西周的老诸侯,他们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都有着自己的底蕴和文化,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灭亡,更不可能真真正正的心甘情愿对其他国家俯首称臣,所以秦国绝对不可能通过和平的方式将这些国家笼络在内,不然秦国也只是建立了一个表面上比较完美的又一个“西周”而已。

因此在荆轲刺秦计划失败之后,秦王嬴政直接通过王书告诫王翦:秦国的天下,只可能是实打实打出来的。也正是从那以后,天下绝对不可能再出现太平天子这样一个职位,未来的天下只可能有皇帝而不可能有国王。

?所以其实荆轲刺秦并不单纯是一个刺客计划,从后代的影响来看,它对于改善秦始皇当时的心思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是荆轲刺秦计划,可能太平天子的念头在嬴政心里会扎根更久,这对帝国制度的建立是没有益处的。

就是因为荆轲刺秦计划给予嬴政的警醒,让其明白,农业民族必须有一个唯一意义上的领袖,这个领袖在统治他们的同时还要带给他们雨露和阳光,如此一来,一个国家才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而如果只是做一个太平天子,那么“战国”还会上演。

第三次是在灭亡楚国的时候。我们知道,在楚国的战场之上秦国经历了自从灭国战争发动以来的最大失败,那一次有秦国的年轻将领李信带兵攻打楚国,年轻的李信只向秦王求取了二十万军队,带领着秦国部分重型装备就开赴了战场。

结果被楚国的项氏一族打得大败,不仅二十万军队死伤人数过半,几乎所有的重型装备也都被楚军缴获,秦国在一夜之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整个灭国之战的计划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但是这场战争的失败却不能单独归结在李信身上,嬴政对于这次的失败也要负一部分的责任。因为当时朝堂之上,实际上经历过一场争论,那是身经百战的战场老将王翦和秦国军队内部的新星李信之间的一场争论。

?王翦主张倾秦国国内的全部军力六十万攻打楚国,因为在王翦看来,楚国虽然已经没落但是他的土地面积广大,贵族又有着极高的自治权,常住人口数量有十分之多,能够号召百万雄兵,如果秦国不倾全国之力进行攻打的话很有可能会面临失败。但是年轻气盛的李信却仅仅要求二十万,他看到的只是楚国的没落,并没有看到潜在的危险。

不过,这次嬴政却采取了李信的计划,因为不止李信认为楚国没有倒戈一击的机会,嬴政也从心底里没有看得起楚国,所以这场战争的失败嬴政其实也要负一部分责,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国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家兴盛与否其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因此,这件事情上来看,算是严重的第三次动摇。

其实,与其说这次是一次动摇倒不如说是一次膨胀,是秦国接连消灭韩赵魏三个国家之后的一次膨胀。毕竟在这个时候,当初属于老牌诸侯国晋国的韩赵魏三个国家已经被灭亡,燕国也被逼退到了辽东地区,几乎整个中原都已经被秦国收入囊中,剩下的也只有南方的楚国和东海之滨的齐国了。所以,哪怕是千古一帝在这个时候也难免做出一些狂傲的抉择。好在李信失败之后,嬴政很快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新将王翦请回了军中,同意王翦的要求,派遣其带领秦军六十万万南下灭楚,一举击溃了当时的楚国。

所以其实嬴政的统一之路还是比较艰难的,在他继位初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秦王,整个国家的权利全部掌握在他的丞相吕不韦手中,他自己没有实际的掌控权。不仅如此,他还要面对自己的母亲给自己制造的困难,还要面对自己的弟弟长安君的为难,秦王的位置实际上也是如坐针毡的。

后来秦国经历了九年的时间消灭了其他的国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所以,虽然很多历史学家或者学者们对于秦国不屑一顾,但是大庆帝国才是中华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起源,也正是从秦朝开始,中原文明才有了一个既定发展的政治制度,才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秦灭亡之后,后世百代而行秦制,秦国是名亡实存,它灭亡的十分悲壮。而秦国存在的意义也不单纯的是王朝的建立,它是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他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在那个时代最为适合中原文明发展的制度。

从这一点上来看,它的开创者嬴政为中原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制度的建立,中原文化又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呢?如果没有嬴政的书同文车同轨,没有他的统一,现在的中国会不会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呢?所以历史既然选择了那样一种制度,选择了那样一个王朝,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后世之人可以评判但却无权诋毁。

参考文献:《过秦论》、《史记》、《左传》、《战国策》等

相关内容

苏国辉任厦门市思明区代区长
近日,苏国辉正式担任厦门市思明区代区长这一重要职务。苏国辉凭借其丰...
2025-08-01 12:36:34
马斯克至今未注册“美国党”
马斯克作为科技界的传奇人物,在诸多领域展现出非凡影响力。然而,至今...
2025-08-01 12:36:10
原创 ...
刘渊,不要看错了,不是李渊,跟唐高祖李渊不是一个人,虽然名字都有一...
2025-08-01 12:34:26
万盛播州界石刻加固保护工程...
2024年11月13日,重庆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对万盛播州界石刻加固保...
2025-08-01 12:34:19
原创 ...
1936年的西安事变,孙铭九凭借勇气和智慧活捉了蒋介石,成为历史的...
2025-08-01 12:34:12
3175件!新疆开展单次最...
央广网乌鲁木齐11月14日消息(记者郭璁悦)让文物“走出”库房,“...
2025-08-01 12:34:11
原创 ...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位帝王都有其独特的形象与传奇。荧幕上的青年李世...
2025-08-01 12:33:47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以及...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以及它们的历史故事:西周利簋 利簋:西周青...
2025-08-01 12:33:15
原创 ...
了解宋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积贫积弱”。虽然经济和文化比较繁荣...
2025-08-01 12:33:06

热门资讯

原创 秦... 时至今日,许多人对考古仍不能正确的看待,甚至把考古等同挖墓,考古是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从出土的文物中发...
原创 1... #历史开讲# 城市性建筑并不是城市化的唯一标志,社区功能专门化、合理布局和战略考量也是城市化的一个标...
原创 八... 史迪威要发疯,预夺回蒋的指挥权。 美国的对华政策,持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是承认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及...
为什么朱元璋一生只立了马秀英一... 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独特的女性,她就是大脚马皇后。与当时流行的“三寸金莲”之美相悖,她的双脚却...
原创 她... 因为客观的革命需要,作为聂荣臻女儿的聂力,她的人生只能用颠沛流离来形容。1930年,聂帅和妻子张瑞华...
原创 鬼... 鬼才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三次巅峰对决,一个“拖”字无人能及! 《军师联盟》的热播,将三国历史推到了一个高...
原创 都... 说起蜀汉后主刘禅,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此人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尤其是在历史上,还有扶不起的阿斗这...
原创 1... 标题:1935年,毛泽东喝完一碗辣椒汤,跟随红军爬雪山 1935年,蒋介石派以薛岳为总指挥的围剿大军...
原创 明... 对于古代中国各朝代来说,想要国家稳定最重要的是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而古代对人口的控制主要手段是户籍制...
原创 安... 历史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过了开元盛世之后,逐渐在安乐的生活迷失自我,不再明鉴,沉迷声色舞乐,不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