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生子当如孙仲谋”,大家都会告诉我,这句话是辛弃疾说的,是在夸孙权。但是要说“猘儿难与争锋也”,你可能一时会反应不过来,这句话是曹操说的。我们来看看后面一句话,“猘儿”的意思是小疯狗,那整句话就是说,我真得不想和这条小疯狗相争。你想,曹操讲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一边带着哭腔,一边咬牙切齿的。作为汉王朝堂堂的丞相,曹操这么不失风度,而且开骂就骂人家是小疯狗,说明曹操真的气疯了,而且这人是个狠角色。
我再补加一条信息,曹操说的这个人,也是东吴的人。可是一想到孙吴,你总会不自觉的从孙权想起,再往后也没有什么比孙权出名的人了。但是孙权却不值得曹操忌惮,这个被曹操骂做疯狗的男人,就是孙策。这个出场率极低的人,一直被人们误解了很久。表面上看,他真的像王者的坦克,骁勇善战。但我们从战场的一面转向他的宫廷,你会发现他是个政治家,他会看人,也会用人。张昭、周瑜,这些今后能在东吴大放光彩的人物,都是他推荐给孙权的。
那么,曹操因为什么事情要骂孙策呢?其实,孙策一族在东汉后期不被人看好。他的爸爸孙坚,生前只是袁氏的一个小部将,当他到富庶的南阳时,他已经成为袁术的手下,但是他的团队、物资,却都被袁术这个老家伙控制着。纵使孙坚战死,他也装作不知道。孙坚战死时,儿子孙策才17岁,很多人都认为,袁术可以用种种理由霸占孙坚的业绩,然后一脚踹开这个孩子。
孙策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知道这个人居心叵测,而且他不是为了一统天下,而是要过好他的下半生。只是此时一无人手,二无财力,要怎么样才能拿回属于自己的财产?有人告诉孙权,扬州有位避难江东的名士,唤作张纮,颇有才华但性格古怪。孙权请他出山也不是一两次就能成功,就跟三顾茅庐一样,自古要请人做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是要防人,也要防止有人利用。但人心总是慢慢磨出来的,张纮也察觉了他的诚心。后来跟他指明了一条大道:“你要是想要立足天下,南下江东是条活路。”
于是,在张纮的带领下,孙策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打点人马,充足资源,联系好他父亲的旧部。黄盖、程普这些将领也愿意和孙策做个里应外合,不久,他们利用袁术托付的一个机会,安全地抵达了江东。那个时候孙权所看到的江东,恐怕和司马迁看到的一样荒凉,这块地区虽说饿不死人,却也没有什么富贵人家。要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扎根并非易事,即便创业之路艰辛漫漫,孙策也有信心。他早年已尝到了求贤的甜头,只要肯求人,孙策年轻有劲,张纮老谋深算,两人打配合就可以在江东立足了。
仅仅六年多的时间,孙策已经基本占据了江东六郡,并且定都会稽,封八大太守,基本上江东已经完成了统一。再看看此时的其他地方,旧军阀不是隔岸观火,就是做黄粱美梦。袁绍和曹操再过不久就可以打战了,曹操此时也只有巴掌块大的地盘,能不着急吗?而这一年刚好是200年。也正是在官渡之战的的时候,孙策遇害了。
孙策遇刺后,他已经察觉到自己很快就要撒手人寰了,于是他指定了一个人,说了两件事。这个人就是他弟弟孙权,孙策对他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孙策是很了解他弟弟的,他曾经说过,打江山你不如我,但是坐江山我不如你。既然是要守江山的,那么用我的部将就可以了。若用好这两个人,你定可以一统天下。但是孙权真的会听哥哥的话,好好地守江山吗?守江山倒是看见了,但是孙策那两句极有远见的遗言,孙权却没有做好。
表面上看,孙权还是任用了周瑜和张昭,但是当鲁肃、吕蒙一辈成为孙权的得力助手后,二人便渐渐失去了主角光环。周瑜曾经被剥夺过虎符,即使是赤壁之战孙权让他当任主帅,也不让他当任过久。赤壁之战结束不久,周瑜已经看出曹刘二人的动向:刘备意在寻找根据地图谋自立,曹操元气大伤,势力向北收缩,这是正是我方进攻的好时机。因此他建议先软禁刘备,再联合马超速攻益州,这样便可和曹刘划江而治,即使如此的建议,孙权也举棋不定,等到看出端倪要做这两件事的时候,周瑜已经去世,人走茶凉。
周瑜早逝,有些事还看不清楚,但是反观张昭的境遇,我们就可以看清了。张昭是张纮的弟弟,没错,就是那个指引孙策南下江东的那位。他们俩被称为江东二张,可见名气之盛。孙权以前攻打下的领地,全部让张昭管理。张昭不仅管行政,也管军队。文人治军不可常见,但孙策能让他这么做,可见实力不凡。然而到了孙权的时候可就没有这么风光了。吴王孙权要设立丞相,然而张昭正直指明他的执政错误,孙权不想由他担任。这一位号称“江东之望”的人也看清楚了时局,之后他也不做宰相,更不登师保,他宁可在闾巷中从容的度过一生,这一点和当年哥哥三番五次请张纮出山相比,真的差多了。
可见,孙策留给孙权的两大人才,孙权都不能尽用,鲁肃、吕蒙等辈的才能也不及他们。孙权是不安分的人,他不想被哥哥的人手阻碍了自己的事业,事实上更重要的是,当他后来称帝后,张昭和周瑜的地位要如何摆置?他的后代能不能承接皇位,恐怕是要考虑的。也正是如此,孙权称帝之后,他的父亲孙坚追封为武烈皇帝,而孙策仅仅是长沙王。孙策一支的后代都没有得到厚待,作为政客的孙权,仅仅为了目光短浅的一己之私,最终不仅不能统一三国,还败了整个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