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关于“荆州”的归属问题,使得吴蜀两国最终从盟友变成了仇敌。
刘备率军伐吴,最终兵败猇亭,史称“夷陵之战”。而刘备在战败之后一路仓惶溃逃,在白帝城驻扎了近一年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刘备不直接返回成都,而是在白帝城驻扎呢?
吴蜀攻伐之后,吴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刘备夷陵战败是在公元222年,起兵伐吴是在公元221年,但我们需要把时间再往前推一推,蜀汉丢掉了荆州是在公元219年。
公元219年,除了关羽失去荆州之外,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刘备等人打赢了“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的胜利使得蜀国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横跨荆益的格局已经形成,也就是208年诸葛亮给刘备规划的“隆中对”,已经完成了前两步,就差修生养息的时间和统一天下的时机了。
就在这个时候,曾经的盟友孙吴联合着吴蜀共同的敌人曹魏,一同瓜分了荆州。
在此之后,孙权仗着“既成事实”的结果找刘备谈判,说这是一场误会,但荆州并没有打算归还一寸土地。
在《三国志》里只有轻飘飘的一句话: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这就揭开了吴蜀相争的序幕。
在战争初期,蜀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使得孙吴苦不堪言,只能被动防守,以待时机。这和刘备起兵的坚决态度有关,孙权一方并没有料到刘备真的会撕毁联盟,不顾曹魏的威胁,起兵伐吴。
陆逊最终在夷陵击败了刘备,但东吴却面临着比蜀国更为危险的处境。
虽然刘备是失败了,但东吴也只是惨胜而已,国力的消耗同样不小,这时候却必须提防着蜀汉是否会和曹魏联手。
毕竟作为盟友,孙吴可以和曹魏联手,那么蜀汉为什么又不可以呢?
这就表现出了“兵陈白帝城”的价值来。
白帝城和刘备战败的夷陵相距其实并不是特别遥远,二者都在长江沿岸。
我想很多人都还记得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刘备的败退和吴军的追击走了山路,但蜀国的援军却可以走水路,到了白帝城的刘备收拢败军之后,虽然不能继续出兵伐吴,但防守还是绰绰有余的。
陆逊早就在提防曹魏的动向,对于刘备的这一次止步防守心生警惕,非常怀疑二者有联系。
而有趣的是,曹魏也非常配合,果然出兵伐吴。不过正是因为陆逊的警惕而没有成果,这也使得吴国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曹操在这个时候已经逝世了,在位的是曹丕,而魏国的主力都在东吴一侧,这种情况直到诸葛亮在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受阻之前都没有改变。
那么,刘备的这一次驻军白帝城到底意欲何为?这就是东吴一方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了。
此时的东吴已经没有力量抗衡蜀国和魏国的联手,所以只能选择修复“孙刘联盟”。
从这一形势来说,刘备虽然在夷陵战败了,但在自保有余的前提下,蜀国依然是掌握着主动权的一方,而东吴的劣势并没有因为一场胜利而被扭转。
所以,对于外部环境来说,刘备驻扎在白帝城,实际上就是在观望事态的发展,看看东吴有没有求和的意愿。
而对于蜀国内部来说,“屯兵”白帝城也有着重要意义。
驻扎白帝城,是蜀汉此时最为正确的选择
刘备是在222年6月之后溃败的,其病重是在223年的4月,病逝在6月,也就是说刘备并非是不能回成都,而是主动选择在白帝城驻扎。
其中自然有观望的意图,但也有考虑到蜀汉内部稳定的因素。
来说说蜀汉势力的构成。
刘备麾下有三股势力,即关张等最初追随者,荆州投奔人士,以及益州原本势力。
原班人马自不必说,他们都是深得刘备信任的人,也都委以重任。而其他两部势力的平衡就在于益州与荆州的存在。
现在荆州已失,恰恰蜀汉政权内部更被倚重的就是荆州人士,比如诸葛亮、马良等人。
此等形势下,就必须对蜀汉内部的权力格局进行调整。
所以李严等益州人士被破格提拔,李严被任命为副丞相,算是益州人士的领头人。
这些事情统统都是在刘备驻扎白帝城的这段时间里完成的。
刘备已经预感到自己将要死亡,所以对后事进行安排。他也并不能确定成都在接到自己兵败消息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纷争,益州人士是否会趁机夺权,荆州人士是否会进行清洗,这些都是顾虑。
所以,刘备屯兵白帝城,一方面是为了观望三国形势,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威慑。
如此一来,成都方面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即使有一些宵小之徒蠢蠢欲动,也会慑于刘备在外的大军而不得不谨慎行事。
之后无论是托孤的重任,还是对一些重要职位的任命,都是将人从成都调出到白帝城附近完成的。
刘备尽量的平衡了荆州和益州人士的关系,使得他们互相制衡,蜀汉才得以平稳过渡。
所以说,刘备退败后直至病逝一直都驻扎在白帝城,没有返回成都,看似是无奈之举,实际上是真正关乎三国形势的重要举措。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