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扬名历万
编辑
扬名历万
前言
对于那些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人而言,能见证新中国的成立,那将会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可宋庆龄却为何多次拒绝出席大典?她提出的三个条件又为何让毛主席眉头一皱?
毛泽东诚邀宋庆龄北上
1949年的某一天,远在上海的宋庆龄送到了一封来自
毛主席和周总理联名发出的绝密信
:
“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北平召开,至祈先生北上前来参加这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
宋庆龄看着信,思虑良久,便抬笔回复道:
“非常抱歉,我对你们诚心的邀请深表感谢,可我最近身体不适正在接受治疗,无法前往北平与你们共同见状这历史一刻,但我的精神会永远随着你们的事业,我在上海和你们一同迎接解放,和诸公见面”。
作为国母的宋庆龄,一生都在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而努力,明明胜利的曙光近在眼前,又为何拒绝毛主席的邀请?
原来不久前,国民党在得知开国大典的时候,就将目光死死盯在宋庆龄的身上,李宗仁直接给她致函,想让她前往南京,在拉一把即将“咽气”的国民党。
可早在1927年的时候,宋庆龄就发表了一篇声明,和蒋介石所带领的国民党划清界限。
宋庆龄是看着自己的丈夫孙中山一手创立起了国民党,可从丈夫逝世以后,蒋介石就推翻了孙中山曾经的想法,开始带领国民党背道而驰的走着。
而这一行为直接将宋庆龄激怒,一下之下,她和蒋介石闹翻了。
现在蒋介石眼看共产党的开国大典在即,自然是想全力阻挡宋庆龄前去参加,于是便下出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宋庆龄北上,甚至表示:
“如果情势所逼,可以对其进行暗杀”。
所以,宋庆龄为了不对北平添乱,才会想到一动不如一静。
身在北京的毛主席看到信后,瞬间明白了她的顾虑,但是宋庆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主席深知她为解放全国所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于是,他就对周总理说道:
“如果我们的建国没有庆龄先生出席,我们不仅和自己没法交代,就连面对国际和国内的民主党派都是无法解释的大事”。
所以,毛主席再次给宋庆龄写了一份密信,并委托邓颖超和宋庆龄原先的秘书廖梦醒带去上海,并交代道:
“一定要保护好庆龄先生的人身安全,千万不能出一点差错。”
这次,宋庆龄彻底被毛主席的真诚打动,终于答应前往北平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接新中国成立,可不成想,
宋庆龄一张口,便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待她到达北平以后,不要准备任何的欢迎仪式,所有的安排一切从简即可。”
“第二个条件便是想到达北平以后,访问张治中将军个人,向留在北平的南京政府和谈表示致敬。”
然而说到这“和平将军”个张治中,就不得不提简单提提。
张治中是一名身在国民党心在共产的将领,此人虽为蒋介石的心腹,却从来没有向共产党开过一枪。
而且他和孙中山曾有旧识,宋庆龄去拜访他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当毛主席看到这两个要求的时候,二话没说,直接点头答应了下来。
可当他看到第三个条件的时候,眉头不由的轻轻一皱。
“第三个条件就是宋庆龄希望此事能够保密,并且无需派任何人到站台进行迎接”。
可宋庆龄的身份过于特殊,如果不安排人迎接的话,场面必定会显的十分寒酸,毛主席思虑良久后,便让周恩来回电邓颖超:“这三个条件,我们会遵守的”。
可事实上,等宋庆龄抵达北平后,就在站台上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何香凝等五十多号人的热烈欢迎。
不仅如此,毛主席晚上还为她准备了一场欢迎晚宴,为她接风。
很快,他们迎来了开国大典那天,
1949年10月1日,宋庆龄站在天安门的城楼上,饱含泪水的看着眼前的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她知道,以后得中国只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而当初丈夫的愿望,现如今也都已经实现了。
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夫人,一直都默默地在身后做好“贤内助”的身份,支持着他的事业。
可蒋介石究竟做了什么?让她能够毅然决然的与丈夫一手创立的国民党势不两立?
“国母”宋庆龄
宋庆龄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她的父亲宋嘉树年轻的时候一直在美国漂泊,直到中年的时候才回国兴办实业。
回国后的宋嘉树,在了解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后就对他进行大力支持,还渐渐与他成为了志向相同的好友。
宋嘉树满腔的爱国激情也逐渐感染了身边幼小的女儿宋庆龄,就这样,他成为了宋庆龄革命人生的第一个指路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宋庆龄很小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立誓救国的种子。
宋庆龄不断的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匮乏的知识领域,等她自己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只身前往美国进行深造。
可那时候国内时局动荡不已,各种呼声不断四起,于是宋庆龄就找了一个机会,跑到了日本拜见了这个在内心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
可也就是这次见面,宋庆龄一下子就被孙中山的器宇不凡的气质所吸引,对这个比自己大了27岁的男人一见钟情。
可那个时候的家教到底封建,宋庆龄的父母坚决反对了俩人的恋情,还将其软禁家中。
可宋庆龄一向胆大,最终在女佣的帮助下逃出了家,跑到日本和孙中山结为夫妻,毫无疑问,宋庆龄给自己选择了一条异常艰难的路。
1922年6月,孙中山身边的陈炯明突然叛变,炮火不断的朝着孙中山居住的总统府袭来。
宋庆龄深知丈夫对于国家意味着什么,就不顾自己有孕的身体,掩护着孙中山逃离。
孙中山有心让她先走,却见宋庆龄目光坚定的说到:
“中国可以没有我,但是不能没有你!”
幸运的是俩人最终都是平安无事,可幸运中的不幸就是在宋庆龄逃跑的路上,因为突然起来的惊吓和行程颠簸导致流产,从那以后终生未孕。
这样的消息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是一种相当沉痛的打击,可老天并没有就此放过她,三年后,孙中山正在北平逝世。
临终前,他将自己未完成的宏愿全部托付到了爱人和其他同志身上,他希望在将来能有一天,能有人将他的愿望实现。
就这样,宋庆龄肩负着他的遗志,开启了长达56年的艰苦奋斗,不论前路如何难走,她都未曾退缩一步,坚决捍卫孙中山所坚持的革命精神和原则。
孙中山逝世后,由蒋介石登上了他的位置,可不成想,
蒋介石一上台后,立马将宋庆龄给逼走了。
当初,蒋介石一坐上总司令的位置后,就开始彻底推翻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还切断了一开始的国共合作思想。
不仅如此,还大力打压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到处抓捕共产党员。
此举一出,直接引来宋庆龄的极大不满,
看着蒋介石每天厚着脸皮到处演讲的时候更是气不打一出来。
眼看他独裁统治的架势越搞越大,宋庆龄的好友邓演达直接联合其他国民党元老对蒋介石的行为进行施压,才使其稍稍安生了一段时间。
直到后来,邓演达再也无法忍受蒋介石的强势自傲,就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却不成想,惨遭叛徒出卖,被蒋介石秘密逮捕,并于三个月后残忍杀害于南京。
宋庆龄听到此事后顿时怒不可揭,直接向全国发出一份通告,强烈谴责蒋介石的所作所为,更是对他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决策一举无法接受。
最后,
宋庆龄直接和他决裂,甚至与自己的妹妹宋美龄的关系也一度达到了冰点
,但是她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心愿。
从那以后,她更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新中国革命的发展,不断在改革的路上对共产党出于援手,甚至在抗战中凭着一己之力,倾尽全力的帮助我党。
宋庆龄虽然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但更多时候却是以一种得力助手的角色陪伴在他的身边,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她其实是一位能力非常大的人。
以至于在后来,毛主席对她这位无党派人士直接破格任职为我国的第一位名誉主席,也是我国迄今唯一的名誉主席,由此可见她能力是十分突出的。
可宋庆龄最终究竟有没有加入共产党呢?
天生硬骨
新中国成立以后,宋庆龄就开始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并且将自己精力全部都投入进了我国的妇女儿童和卫生保健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当中。
对于我国那些战后失去双亲的孤儿们进行妥帖的安排,并且十分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主动帮助那些孩子们完成学业。
在此之后,宋庆龄一直担任我国的名誉主席和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不仅如此,她还多次组织并参加了国际性的反侵略战争会议。
尤其是当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全国各地瞬间掀起了一股“抗美援朝、捍卫国家尊严”的运动,宋庆龄也毅然决然的加入其中。
不仅如此,她还和天津的各界女性一起集资,共同买下了一架名为“天津妇女号”的战机支援朝鲜。
后面在见到朝鲜人民访华团代表的时候,宋庆龄更是表达了自己对抗美援朝战争情况和那些志愿军战士们的深深关心。
在会议上,宋庆龄说到:
“中国与朝鲜人民不但会站在一起并肩作战,还会一起并肩赢得胜利与和平!”
“国母”做出的贡献可不止这些,宋庆龄更是将自己出版的文集《为新中国奋斗》挣到的5亿元稿费(1952年币值),全部捐赠给朝鲜人民军和中国志愿军。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她主动向组织上申请带领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中国少年儿童剧团前往朝鲜,为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
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女性,宋美龄在抗美援朝中做出的贡献可以说是十分巨大的。
在一次部队视察的路上,宋庆龄看见中国从一开始满目疮痍到现在各处都充满活力的时候,她的内心充满了喜悦,还向身边的人表示道: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就能把敌人对我国蹂躏不堪的烂摊子进行了很快的恢复,还赢得了抗美援朝这一优秀战争,我们应该对此大力宣传”。
可以看出,宋庆龄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是十分肯定的,虽然她一直以无党派的身份处理我国的各种事宜,但其实她早就将党的信仰深种于心。
可因为各种原因,宋庆龄入党的事情始终被搁置了下来,
直到1981年,身患白血病的她已经病重到卧床不起的时候,才成功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宋庆龄的追悼大会上,邓小平在致悼念词的时候说道:
“庆龄同志在逝世前不久,被正是接收为中国共产党员,实现了她长期已久的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结语
宋庆龄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她一生的丰功伟绩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她用一生的时间终于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也替丈夫完成了遗志。
不得不说,不论是作为妻子还是作为战士的庆龄先生,都是十分合格的,“国母”一称,她当之无愧。
往期回顾
36位军事家,少奇同志为什么没进名单?这是疏漏吗?
一志愿军发明“打空爆”玩法,9人干掉400人,美军误认为是高科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