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键矿产竞赛已响枪,“国铀一号”炼成,中国铀盾锁死能源命脉
创始人
2025-07-17 00:37:48
0

7月1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荒漠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史上最硬核的时刻,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顺利产出第一桶金黄色铀浓缩物(俗称“黄饼”),打破了中国铀矿勘探开采“卡脖子”的困局,更将国产铀自给率猛推至70%以上,使中国核电燃料自主保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这桶黄饼出现的背后,没有鞭炮庆典,也没有红绸剪彩,只有工程师轻点触摸屏上的“启动”键的声音,千里之外的铀矿随即启动浸出,用最安静的方式改写了全球铀矿开采史。

铀矿的危机

铀资源是核能发电的核心燃料,也被称为"核电粮仓",在地缘政治动荡的当下,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战略防御能力。比如核电站发电靠的是铀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而一公斤铀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的能量。

铀这种资源很宝贵,因为它在地壳里含量很少,用完就没了。而且,铀的分布也很零散,不均匀,全球就铀资源的分布量可以分为四个梯队。

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和俄罗斯被叫做“富铀国”,这四个国家手里的铀占了全世界的六成多,储量特别大。

紧随富铀国之后的是“铀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铀加一块儿,差不多是富铀国总量的一半,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像美国、乌克兰、巴西、印度都在这一梯队。而中国被探测到的铀矿资源占到全球3%,是世界最大的铀矿资源储备国之一,却被单独归在第三梯队。

剩余其他国家因为铀矿资源占比加在一起不足全球3%,被搁到第四梯队。

从数据里我们能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那就是想要用核能的国家没铀,有铀的国家却不用核能,也是这种奇怪的情况,影响着全球铀资源的分配。说白了,大部分想用核能的工业国都缺铀,只是缺的程度不一样。

简单来说,2018年,美国需要1.9万吨铀,但他们自己只生产了277吨,剩下的缺口都得靠进口铀的来补足,而像法国、日本、德国这些国家也一样,因为它们地方小,资源不多,所以更得靠进口。

中国也不例外,甚至从数据中不难发现,随着核能行业的不断进步,中国对铀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每年进口的总量也在不断上涨。

2013年的时候,中国需要6147吨铀资源,其中七成多都得靠进口。到了2018年,铀需求量猛涨到了9000多吨,进口的占比也超过了83%,这说明我们在铀资源上很依赖外国,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在2021年世界核协会公布数据,全世界用了6万吨铀,预计到2040年,这个用量会猛涨到11万吨。需求一直在涨,但全世界的铀产量却没动静。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肯定的是,其他工业国家,诸如美国、欧洲肯定跟中国一样,碰到了同样的难题,而且全世界的铀资源肯定会一年比一年少,越来越少。

从这个角度看,全球那些想发展核能的国家,其实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它们主要在比拼,看谁能在未来掌握更多的铀资源。

解锁280万吨“呆矿”

话回前提,2023年,中国被探测到的铀矿资源达到288万吨,是丰富其实的世界最大的铀矿资源储备国之一,为什么还会缺铀呢?

过去,我国铀矿开发主要集中在南方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10年前,当时中国的勘探队员就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280万吨砂岩型铀矿,然而勘探现场却是一片叹息。

传统铀矿开采需要炸山凿井、粉碎矿石,产生大量放射性废渣,而这些砂岩型铀矿品位低(0.01%-0.05%)、埋藏深,按照国际开采标准,这巨量铀矿实为无开采价值的“呆矿”。

转机在2023年降临。中核科学家苏学斌带队攻破“两高两低”魔咒:针对高碳酸盐、高矿化度、低渗透、低品位矿床,创新采用二氧化碳+氧气的混合溶剂配方,当第一份实验室报告显示浸出率达92%,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们相拥而泣。

如果将这个技术落地,意味着鄂尔多斯盆地将变成“铀矿银行”,足够支撑中国核电40年需求,中国不仅能将铀资源命脉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也能震慑美澳“铀矿联盟”。

2024年7月12日,当第一铲沙土在鄂尔多斯扬起时,外国专家曾断言:“铀矿建设周期至少五年”。

然而中国向来最喜欢“打外国学者的脸"。

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采用的第三代地浸采铀技术,只需在地面钻出碗口粗的注液井,将二氧化碳和氧气溶于水制成“特制溶剂”,注入地下矿层。溶剂像智能导航般精准包裹铀矿物,溶解成含铀溶液后,再从相邻的抽液井泵回地表。

而整个过程不破坏草场,牧民甚至能在作业区继续放牧。

在北京的中国铀业总部,工程师通过大屏幕实时观测着地下矿层的“CT影像”:注液压力、铀浓度曲线、地下水温等3000多项数据每秒刷新。

发现异常时,智能系统自动生成优化方案,工程师轻点“一键采铀”指令,千里之外的矿场立刻调整算法参数:矿层局部浸出不足,立即增开注液井;若铀浓度异常波动,10秒内锁定堵塞点并启动反冲洗程序。

在“数字建井”和“可视化浸出”两大核心技术下,曾经被判死刑的“呆矿”,正在变身支撑核电机组的“能量心脏”,甚至相比传统工艺,铀浸出效率提升100%,资源回收率从65%跃升至85%。

技术红利正快速外溢

中国铀业2024年研发投入激增28%,新增50项专利覆盖数字建模、浸出剂配方、远程控制等环节。沈阳鼓风机集团为项目定制的耐腐蚀泵,寿命比进口设备延长2倍;上海核工院开发的铀浓度在线检测仪,精度达到0.1ppm,比国际标准提升10倍。

这些装备已开始出口哈萨克斯坦,反向打入西方垄断市场。

随着“国铀一号”项目开工仅一年就产出首桶铀,项目技术将加速推广到松辽、二连伊犁等北方铀资源丰富地区,支撑建成千吨级铀矿大基地,全面保障核电发展需求。

更大的战略意义在于,一方面,该技术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浸采铀体系,核工业全产业链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国国防领域的建设。

一艘10万吨级核航母全寿命周期需消耗约4吨高浓缩铀,“国铀一号”的量产,足以支撑多艘核航母同时运行,甚至军迷热议的057型核动力驱逐舰也会随之迎来曙光。

站在鄂尔多斯基地的观景台远眺,这些设备每年将3万吨二氧化碳注入地下的同时,也把曾经“卡脖子”的铀资源源源不断输送至国家能源网络。

铀矿自给率从30%跃升至70%,改变的不仅是能源安全系数,更是中国在全球核工业版图中的地位。当中核集团将“国铀一号”技术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中国标准将成为全球铀矿开发的新标杆。

相关内容

“首发”“首秀”“首展”落...
贝特瑞发布行业首款硅负极专用石墨材料、朗新科技集团发布AI能源大模...
2025-07-17 00:39:49
两大板块短期销售承压,新疫...
7月14日,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泰生物”)发布公...
2025-07-17 00:38:57
机构席位卖出469.57万...
每经讯,2025年7月16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方盛股份(832662...
2025-07-17 00:38:35
原创 ...
7月1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荒漠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史上最硬核的时刻...
2025-07-17 00:37:48
聚焦主业 紫江企业筹划转让...
7月15日晚,紫江企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
2025-07-17 00:37:48
供应链里看共赢丨从滚烫炉火...
链博会的“链”,是全球伙伴手拉手的纽带。这条看不见的“链”,一头扎...
2025-07-17 00:37:14
原创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经历过一个 经济过热 的时期,彼时豪横...
2025-07-17 00:33:55
原创 ...
文|嘉生 编辑| 木易历史 ?——【·前言·】——? 缅甸殖民时期...
2025-07-17 00:33:50
原创 ...
引言 衣冠南渡的历史背景包括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025-07-17 00:33:46

热门资讯

与黄仁勋北京对谈90分钟:54... 智东西 作者 | 程茜 陈骏达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7月16日报道,今日下午,英伟达创始人兼CE...
安踏体育早盘涨近4% 上半年安... 来源:新浪港股 安踏体育(02020)早盘股价上涨3.84%,现报93.25港元,成交额4.98亿港...
高盛股票交易业务称霸华尔街,单... 财联社7月16日讯(编辑 赵昊)得益于特朗普关税引发的市场波动,高盛集团的股票交易业务连续第二个季度...
原创 一... 一斤重100元人民币究竟是多少,可以通过单张纸币重量进行换算得到相对理想的结论,具体情况如下: 一...
股市必读:山东黄金(60054... 截至2025年7月16日收盘,山东黄金(600547)报收于31.26元,下跌0.48%,换手率0....
交通银行拟发行300亿元TLA...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马慜)7月16日,交通银行公告,计划发行2025年第二期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
“首发”“首秀”“首展”落地 贝特瑞发布行业首款硅负极专用石墨材料、朗新科技集团发布AI能源大模型、渣打银行首发一站式跨境供应链金...
两大板块短期销售承压,新疫苗获... 7月14日,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泰生物”)发布公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
机构席位卖出469.57万 北... 每经讯,2025年7月16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方盛股份(832662,收盘价:28.23元)登上龙虎榜...
原创 关... 7月1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荒漠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史上最硬核的时刻,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