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被封为诸侯国的公元前770年,到秦朝灭亡的公元前207年,历经33代国君,历时579年,从一个不足50里的弹丸之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是世代秦王前仆后继不断东进的累积成果,可以说是30多代500多年的一场接力马拉松。
这33代国君中,无论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起码有31代秦君时刻铭记着祖宗的理想,把开疆拓土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们没有立长不立幼的陈腐,他们只立贤。为了君主的成熟贤德,他们可以三个兄弟连任,比如:秦国从第四代君主秦出子到第六代君主秦德公,三位国君都是秦宪公的儿子,三兄弟继任了28年后,秦德公的长子秦宣公继位,之后的秦成公、秦穆公,都是秦德公的儿子,又一次三兄弟连任。这样继立的国主,不仅年长,而且经过挑选或者竞争,使秦国一直没有昏君,当然也就不会有奸臣。
在这样的贤君的领导下,秦国广罗天下贤才而为己所用,李斯在《谏逐客书》里说:“昔穆公求士,西取
由余
于
戎,东得
百里奚
于宛,迎
蹇叔
于宋,来
邳豹
、
公孙支
于晋。”而秦穆公时期,正是秦国崛起争霸中原的开始。秦国崛起的第二步是秦孝公任用
商鞅
开始变法而富国强兵,一跃而成为让其他国家都惧怕的“虎狼之国”。而商鞅本是卫国人。
秦国崛起的第三步是任用
张仪
,采取“连横”之计,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谏逐客书》里面这样评价张仪的功绩:“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秦国能够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张仪起到了绝对的顶梁柱作用。而张仪却是
魏国人。
在秦王政蝶变成秦始皇的过程中以及称帝后,
李斯
都一直在给秦王出谋划策,包括统一前的灭六国的策略和先后顺序、称帝后的“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诗书”、统一度量衡、修驰道等等,都是李斯的谋略,李斯堪称秦帝国的第一功臣。而李斯是
楚国人。
李斯 画像
为秦国统一立下不世之功的
蒙骜
与
蒙恬
、
蒙毅
父子,是
齐国人。
这样的君贤臣肖,想不称霸天下都难。
何况还有历代拼杀中锤炼出来的上百万的强兵悍将。
十年内就横扫中国统一天下的如此强悍的大秦帝国,何以在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只能砍竹竿作兵刃的农民起义(后来是六国的残余势力)中不到两年就灭亡了?秦国那百万大军都哪去了?
他们都不在中原地区。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并没有停下征战四方的步伐,称帝后的第3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大将军
屠睢
,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南下岭南,攻伐百越,百越当然不堪一击,很快就成为了秦的地盘,秦始皇将军队就地转平民,由将领管理百越,这就是岭南桂林、南海、象三大郡的由来。称帝后的第6年,又派
蒙恬
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贾谊在《过秦论》中这样叙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直到汉高祖时期,匈奴人才敢来骚扰中原。
当公元前208年
陈胜
、
吴广
首举义旗时,驻守岭南和匈奴的大军都还在边塞,以至于秦二世只有一个大将
章邯
可用,而章邯还没有兵,只好赦免监狱里的囚犯,再加上奴隶的子弟,临时组建了70万人的军队(有记载,当时光陈胜的部队就多达120万人)。就是这样一支乌合之众,还屡战屡胜,不仅灭了田臧、田儋、魏咎、项梁,还逼走了陈胜,导致陈胜在跑路途中被自己的车夫杀死。如果不是赵高弄权,让章邯感觉到有蒙恬那样被杀的危险而投降了项羽,章邯还是一如既往地一路地杀过去,秦国未必会灭亡,就算是会灭亡,肯定也没有那么快。但根本原因是,秦国至少8成的军队在边境驻守,因为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回师参与国内的战争,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打成了一锅粥,外族并没有趁机入侵的原因。
章邯 剧照
大将也好,军队也罢,虽然都是战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往往是指挥调度这个国家的国君。如果不是秦二世年纪太小,被赵高蛊惑糊弄,而是遵循秦国立年长的成熟的人为国君——比如扶苏——秦国改变治国方略(扶苏已经反对秦始皇的暴政了),大秦帝国肯定不止三世(后代的很多亡国之君,基本都是年纪太小或昏庸无道)。
赵高 剧照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想想秦国500多年30多代君主呕心沥血的经营,而一朝毁在了秦二世的手里,真是成家子需要代代励志,而败家子一个就足够了。别跟我说赵高这个奸臣的破坏力,奸臣都是凭借昏君发挥作用的,没有昏君,哪来的奸臣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