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汉代新儒学更多资料点击:高中历史教辅推荐,一本在手,备考无忧
【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正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10.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其他学派的思想并未消亡
【错因】对儒学发展,以及古代其它思想地位认识不到位。。
【正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是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但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新儒学中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例如,汉代新儒学中的“君道无为”是对道家学说的借鉴;“德主刑辅”是对法家学说的借鉴:“天谴灾异”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借鉴,等。有人说汉代统治思想是“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也表达了这个意思。
11.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
【错因】错误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政治中心。
【正解】经济重心南移先是农业发展后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但没有改变政治重心。
解读:政治中心固定在靠近北方的位置,是外来军事压力决定的,经济重心南移则是内部生存压力决定的,结果就是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步分离。而文化中心则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关,一起移动到了南方。
12.唐末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同时藩镇的设置也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错因】认为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正解】长期以来,受宋人关于唐末藩镇的认识的影响,传统观点关于唐末藩镇的叙述,普遍将藩镇等同于割据。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藩镇均反抗中央,藩镇不一定等于藩镇割据,自立于中央以外。所谓“割据”的藩镇只是藩镇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割据型藩镇,也具有游离性和依附性并存的双重特点。
13.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正解】
(1)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2)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1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
【错因】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正解】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
15.人身依附关系
【错因】不理解这个概念。
【正解】农民(或农奴)在人格上对封建国家、贵族、官僚、地主(领主、封建主、农奴主、庄园主等) 存在依赖关系,所谓人身依附关系,这里指上级决定下属的前程命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呈减弱趋势 (在租佃关系下,农民和国家、地主间除了缴纳地租外,其它附带关系越来越少) 。宋元时期,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人身依附关系放松的事件:租庸调制、两税法、租细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主要体现在赋税、户籍)。
16. 古代中国法律儒学化的影响更多资料点击:高中历史教辅推荐,一本在手,备考无忧
【错因】不理解中国法律儒学化概念。
【正解】
(1)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及“重罪十条”等。
(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
(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法的推广,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
17. 程朱理学与世俗化
【错因】不理解中国法律儒学化概念。
【正解】“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理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的同时,呈世俗化、社会化倾向。哲学化、思辨化是宋明理学的一大特点,但哲学化并不代表着这种思想走向封闭,实际上理学研究与实践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社会化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理学家:编撰渗透儒家理论的通俗教育读本,推动理学在教育上的世俗化等。
(2)政府:推行乡约制度,建立民间组织,以求惩恶扬善,贯彻儒家伦理。
(3)各宗族:制定族规家训,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的言行。
18.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错因】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正解】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19.新航路开辟后的丝银贸易
【错因】不能正确认识丝印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正解】新航路路开辟后形成了一个围绕着白银流入中国的贸易网络。葡萄牙以澳门为据点,将购买的中国的生丝等运往印度果阿,再由印度果阿运往欧洲,此外葡萄牙还插手获利较多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西班牙主要通过马尼拉帆船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贸易。由于中国手工业领先,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但不能说中国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20. 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更多资料点击:高中历史教辅推荐,一本在手,备考无忧
【错因】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
【正解】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
21.“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错因】不能正确认识“海禁”政策就是“闭关锁国”具体内涵。
【正解】
(1)海禁政策: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的措施—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商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
22.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错因】认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正解】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构筑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将其看作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是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更多资料点击:高中历史教辅推荐,一本在手,备考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