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古人留着长长的头发,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陋习才逐渐被改掉。之所以说是陋习,是因为在长期封建体制的压迫之下,人们对于理发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古时候的皇帝理发,甚至要有200多个理发师,溥仪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前半生享尽了皇宫的荣华,后半生却泯然众人,新中国成立后,当他晚年去理发的时,一本正经的问了理发师个问题,至今成为笑谈,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同时也见证了历史的兴替。
一、颠沛的前半生
溥仪在1908年时就被慈禧太后看中,两岁的孩子被迫成为皇帝,慈禧太后的去世,高层管理的摇摇欲坠,让人们对于大清朝的统治开始感到惶恐,许多人都感到“大清快支撑不住了”,果然,在辛亥革命开始时,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居住多年的紫禁城,为了光复大清的荣耀,溥仪做出了许多错误的选择,包括成立伪满国和日本人勾结等等。当他明白大清的确不能够被光复以后,他被捉住了,关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劳动改造。
曾经贵为皇帝之躯的他,余生可能要面临漫长的劳改生活,转眼之间来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间。1959年12月,溥仪已经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了14年的岁月,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国内高层人员一致决定发布了一份特赦令,在这份特赦令上,有许多曾经伪满国的官员都能够重获自由。溥仪经过这14年的改造,有大把的时间来进行沉思他以前所做出的行为选择,发现为了恢复大清以往的荣耀,给日本人当傀儡,让出我国领土,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所以他根本对于自己的余生就不抱任何希望,假如特赦令上没有他的名字,他也不会有丝毫怨言,但没想到,当法院代表站在他们身前宣读上面的名字时,也提到了“爱新觉罗·溥仪”,溥仪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够重获自由,尽管是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但外面的世界早已大变模样,他看着自己与格格不入的世界,陷入了迷茫之中,一时之间不知道何去何从。
二、泯然众人矣
他先是选择去妹妹家中住了半个月左右,后来又被中央组织安排住进了其他地方,当溥仪被放出来以后,仍然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人的关心。在1960年初,甚至还专门托人给溥仪写了一封推荐信,把他安排到了中科院植物所去做研究,让溥仪在这个新世界有一席之地,对于这份工作。重获自由的溥仪非常重视,他决定在去往研究所之前,先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外表,将头发理顺,融入这个新社会中。
只身来到一家理发店后,看着各种各样新奇的东西,连曾经身为皇帝的溥仪也感到移不开眼,这个陌生的大环境让溥仪感到局促,看到有理发师手上拿着吹风机,对于这个东西就感到非常好奇,问理发师这是什么东西?理发师也笑着回答他“这叫吹风机”,经过溥仪的观察,溥仪也明白吹风机的功能就是通过电力将风吹出来,于是他又问理发师,“那我是应该先剪头?还是先吹风呢?”,听到这样的问题,店里的客人一下子就笑了起来。
此时的溥仪已经54岁,听到这么多人在笑,难免有些尴尬,好在理发师替他解围“当然是先把头发洗了剪短,再用吹风机吹干了”,听到理发师这样说,溥仪再也没有说话。这段小插曲,至今仍然被人当作笑谈,通过这段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溥仪已经的确成为了新时代中的一个普通人。此后的溥仪就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工作、结婚,在闲暇之余,也不断想起以前的过往,撰写了《我的前半生》,最后因尿毒症死去。
结语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帝王家也不过生死,王朝的更替和时代的变化是无法阻止的,溥仪的一生相较于过去的帝王也算得上是“善终”了,对比他曾经犯下的罪行来说,能够以普通人的方式过完他的后半生,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尽管他当上皇帝并非出于自愿,但在清王朝的政治博弈下,每个人都是棋子。
参考资料:
《孝经》
《神童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