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那个刀光剑影、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有一位颇为低调的英主,他就是孙权。《三国演义》中很少提及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真的平庸无能吗?
孙权,生于公元182年,浙江杭州人。他相貌出众,碧眼紫须,方颐宽大,带着一副帝王之相。他的母亲在怀孕时梦见太阳入怀,认为这是非常富贵的象征,对孙权充满期望。孙权从小就热爱学问,处理事务时稳重得像一面明镜,具备着明君之才。
公元191年,孙权的父亲孙坚被刘表的手下黄祖害死,尸体也被带走。在哥哥孙策悲痛欲绝、要追击刘表的情况下,年仅9岁的孙权表现得相当冷静。他跪在哥哥面前,劝阻哥哥的鲁莽行为,并帮助哥哥顺利继承父亲的位置。在那个时候,孙权的智慧和坚韧程度已经超过了孙策数倍。然而,10年后,孙策却在一次暗算中英年早逝,19岁的孙权扛起了内忧外患的江东,开始续写父兄未完成的霸业。
在稳固江东立足点的同时,孙权还向外发展。他通过示好曹操,得到了汉献帝的任命为会稽太守,并逐渐确立了威信。对内,孙权礼贤下士,器重用人,安抚百姓,发展经济。江东逐渐壮大。在内部安定之后,孙权与鲁肃共同制定了未来战略规划:汉室复兴无望,孙权应以江东为基础,伺机向外发展,完全占领长江流域,自立为帝,向北统一天下。这一战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异曲同工之妙,成为江东发展的总纲。
于是,江东进入了辉煌的孙权时代。在公元203年秋,曹操率军南下攻击刘表,而孙权趁机率领水军两万,进攻江夏。在激烈的战斗中,黄祖溃败,乘小船逃跑。第二次讨伐黄祖则是在公元207年,孙权派出间谍摸清敌情,采取声东击西之策,最终黄祖溃败。第三次讨伐黄祖则在公元208年,通过诱骗和间谍策略,孙权终于报了杀父之仇。在赤壁之战中,他与刘备合作,成功击溃曹操的百万大军,成为军事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
治军严明的孙权也有着一些令人佩服的智谋。在公元213年,曹操率40万水军来犯,孙权亲自观察敌情。曹军乱箭齐发,全都射在了船一侧的船板上。孙权机智地让船掉头,换个船板来接受箭雨,成功导演了一场真正的草船借箭。这一事件后来被罗贯中歪曲成了诸葛亮的英明之举。
到了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不久,威胁要为关羽报仇,亲率各路军队进攻孙权。孙权通过向刘备求和,成功分化了蜀汉内部各方势力,同时向曹魏称臣,避免了曹操趁机出兵偷袭。这使得孙权能够集中力量,全力对付刘备。夷陵之战中,他大破蜀军,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立国号为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彻底形成。在孙权前半生的英明治理下,江东雄霸一方。然而,年迈后的他却显得好大喜功,昏招频出。尤其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君臣不分,为东吴后来的乱象埋下了祸根,加速了吴国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