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树大招风是我国古代社会最常见也是最忌讳的一种情况,尤其是一些具有开国之功的大臣,手中所握的兵权乃是一呼百应,麾下士兵的忠心程度甚至是要超过对皇帝和朝廷的忠贞,所以为长远考虑的帝王,都会进行一定的打压和清除。
比如在东汉时期的韩信,因为带兵作战能力强,最后也是被冠上了谋反的名号死于非命,北宋时期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在立国之后,担心手下用类似的方法再次拥护别人,干脆来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将武将的军权剥夺,下放回家种地。
后续的朱元璋则是采用直接杀戮的方法,尽管太子朱标表示此举不妥,朱元璋依然坚持要处死他们,并表示是为儿子今后的统治扫除障碍,而只有唐朝最为特殊,在建国之后,并没有血洗开国功臣,因为李世民就是最大的功臣。
两个儿子的能耐
唐高祖李渊,之所以能够成就帝王之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尤其是次子李世民,简直就是为天下之主而生的,隋朝隋炀帝时期,因为大运河的修建和多次对外战争导致国力受损,杨家统治岌岌可危,地方豪强割据接踵而至。
此时的李渊只是隋朝受封的唐国公,相当于一个比较大点的诸侯而已,他年龄偏大,思想保守,只想着帮助昏庸的国家平叛。但他的两个儿子却不这么认为,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认为应该趁此机会起兵,自立为王,而后扫平天下之叛乱,成就帝王之业。
虽然当时的朝廷没落,但却依然存在,所以这番话乃是涉嫌造反的大逆不道言论,李渊是坚决反对的,但他两个儿子却不肯罢休,联合杨广的妃子陷害李渊,百般无奈之下,李渊被迫举起了造反的大旗,迈出了第一步。
有了这个举动之后,李渊也就不再藏着掖着,开始着手进行平定天下的大计划,而“唐”虽然是朝廷册封,但在当时动乱四起的年代,也泯然成为多数割据势力中的一个,能否脱颖而出也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李渊只能在准备起兵的同时让两个儿子去笼络人才。
从当时势力的分布格局来看,在山东地区和陇南地区都有南北朝时候所留下来的李氏宗族,完全可以收归自己所用,李渊这个决定看似是在为唐朝执掌天下笼络势力,其实他错误估计了一点,李世民的野心,这就为后续许多事情的发生埋下伏笔。
从人才招揽方面看,两人所采用的手段完全不同,李建成招贤纳士的口号是为唐国公效命,之后的荣华富贵必不可少,虽然这种做法获得了地方豪强和富商的支持,但需要清楚的一点是,这股势力最后是为李渊卖命的。
而李世民则不同,他虽然也是招贤纳士,但凭借的是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影响力,所收到麾下的能人异士,虽然表面上是协助唐国公李渊一统天下,但其实对李世民均忠心耿耿,这种情况在扫除天下之叛乱的时候是很难发现的。
而一旦天下平定,李世民就拥有自己的兵权和庞大政治势力,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
李世民的恐怖能力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李渊对李世民的势力组建其实起到了一个明显的推动作用,招揽人才是李渊授意的,只是没想到李世民凭借出色的个人魅力将这些人收归己用,甚至还有一些以一敌百的大将,比如刘弘基,刘文静等等。
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后来是“安定隋朝之乱世,结交天下之豪杰。”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世民所到达的河东和关中地区,纷纷前来投靠,等到李渊在长安称帝之后,李世民理所应当被封为秦王,有了自己的秦王府。
而后李世民更是带着自己的手下四处征战在边疆,将一些唐朝周围的残余势力扫除干净,而此时的李建成身为东宫太子,主要负责朝廷稳定和粮草补给等工作,虽然对国家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号召力上却难比李世民的战功赫赫。
此时的李世民已经算是唐朝立国的顶梁柱,不仅功高,官位也高,甚至让李渊没什么可以封赏的,最终只能将他册封为天策上将军,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李渊当上了皇帝,就算是本着功高震主的原则,也应该清除掉一些大臣。
但他并没有如此做,因为平定天下最大的功臣,其实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尤其是二儿子李世民,要不是李建成为长子且深受喜爱,凭借李世民的功劳,当上太子绰绰有余。李渊此时还天真的以为一个天策上将军,就可以让李世民放弃太子的位置。
殊不知此时李世民天策府的政治实力已经膨胀到了非常恐怖的程度,早在李世民受封秦王之前,房玄龄,杜如晦,段志玄,殷开山等人才就在李世民麾下担任要职,此后随着秦王的册封,这一批人一同转入秦王府。
而这些还只是从起兵开始就一同跟随李世民的人,而更大的势力扩充,其实是对外的几次战役期间,比如李世民参加了浅水原之战,这一场仗平定了陇西,将薛仁杲收服,除了一员猛将之外,还带来了五万精兵,虽然名义上是唐朝,但实际却直接听命于李世民一人。
第二场大的战役打败了宋金刚,刘武周等人,让混乱的唐朝北部地区平静,敬德等武将选择归顺,除此之外,后来的窦建德,王世充等人,都是天策府中的得力大将。
李渊的无能为力
在后来天策府成立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已经是针锋相对的样子,李建成虽然是东宫太子,但却一直留守国中,而李世民的战功累累就足以在朝中树立威望,所以不少朝臣都希望废掉李建成,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渊却不这么想。
或许是李建成感觉到了自己的危机,开始联合四弟李元吉针对李世民,虽然没有在明面上动手,但却是暗流涌动,纷纷在李渊面前进献谗言,污蔑对方等等,李渊在这个时候还能约束一下对方,甚至偏袒一下长子李建成,但很快,局面就失去了控制。
杨文干事件的爆发,让李渊意识到李世民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掌控和约束的地步,当时李渊尚且在和李世民商量外出的事情,此时突然听到手下禀报,太子李建成在调动兵马装备往杨文干处,李渊顿时冷汗直冒,太子虽然监国,但只可涉及政治,不能调动兵马。
李建成此举只能说明一点问题,他要联合杨文干谋反,想到这里,李渊大怒,将李建成召到自己这来,正在李建成慌乱解释的时候,又一位太监来报,杨文干造反了,这无疑是坐实了太子谋反的名号。
于是李渊将李建成软禁,以太子之位为条件,让李世民前去平叛,很快这场动乱就被压了下来,但李渊并没有兑现当时的承诺,因为他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他怀疑这一切都是李世民借用自己的势力造成的,首先是杨文干方面,他的官职根本没有能力和借口造反,况且杨文干造反是太监禀报,而追本溯源之下,这个太监和一位叫杜淹的有关,而此人正是李渊为了遏制李世民的势力所发配的四人之一。
这样的巧合也未免太过离谱,另外,从李建成方面讲,身为太子,注定以后是要继承皇位的,而且按照先前世袭的唐国公来说,李建成当上太子,基本已经是定局,面对这个早晚会到手的皇位,造反这一举动未免有些不符合常理。
而如果太子真的被以造反之罪处死,那么皇位的直接继承人就是李世民,所以这种种让李渊不得不怀疑起了李世民,同时也发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李世民的势力似乎已经庞大到遍及朝野上下,甚至连一些对皇帝的传话太监都可以控制。
此时的李渊有了深深的危机感,他不是不想除掉对朝廷的直接威胁,是因为这个威胁是李世民,并且势力已经成长到他无法除掉的存在,所以李渊曾经问过李世民,如果你当皇帝,会如何处理李建成,李世民曾说会将他安排到蜀地,那里物产丰富。
李渊似乎对这个做法很满意,但一直都在画饼,始终没有将李世民立为太子,最终李世民决定不再等了,利用自己的庞大势力将李渊软禁在船上,玄武门内直接射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凭借武力获得了皇帝的位置。
由此可见,李世民作为巨大的开国功臣,不是不想处理,而是其势力已经庞大到无法处理,甚至在后来,还凭借这些麾下的文臣武将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便也不存在“功高震主”的说法了,因为自己就是天下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