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20日,周恩来、陈毅陪同西哈努力克亲王乘专列去南京、杭州访问。
中国驻越大使王幼平也参加了这次外事活动。周总理把王幼平叫来聊天,他们从柬埔寨谈到国内,从当前谈到过去,从中央苏区谈到长征、瓦窑堡和西安事变……
当王幼平谈到他曾做过东北军被俘军官高福源工作时,总理忙问:“你是怎么认识他的?”
王幼平向总理汇报说,1935年底根据邓颖超安排,他和高福源的四次接触情况。周总理听后说:“此人贡献很大。
我们同张学良及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
”
总理又感慨地说,“他和王以哲同时遇难,很可惜。”当即指示王幼平,了解一下高福源家中是否有遗属,应予关照。
高福源是谁?为何20多年过去了,周恩来总理仍念念不忘?今天,隐者就与大家一起追忆这位为共同抗日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爱国将领。
1901年,高福源出生在辽宁省营口县,早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五四”运动后,有感于内忧外患,国事艰难,决定投笔从戎。
1923年,高福源进入东北讲武堂第5期学员班,后又升入高等军事研究班学习深造。毕业后,被安排在张学良的警卫营工作,后继任警卫营长。
他为人正直、诚实,性格刚强、豪爽,而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很受张学良赏识。1927年,成立东北模范学生队时,调高福源任教育处中校主任,后又任上校教官。
1933年3月,东北军王以哲部改编为67军后,高福源任该军上校参谋处长,同年秋他又改任107师619团团长。
高福源文化程度高,又精通军事,部队训练所需的教材,如《步枪射击操作教范》《历史上的军事故事》等都由他编写,因此深得军长王以哲的赏识和器重。
1935年春,67军由河北廊坊调到河南信阳等地,向红25军鄂豫皖根据地进犯,然而在泼陂河、大柳树、湖山寨等地的战斗中,619团却屡受挫折。年轻气盛的高福源始终不肯认输,总想再找机会与红25军决战。就这样,红25军转进到陕南、陕北,高福源部也随67军尾随而来,进驻富县。
为了剿灭即将进入陕北的中央红军,1935年9月,国民党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张学良被委任为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职务,全权负责陕北“剿匪”事宜。
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先期到达的徐海东领导红25军、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为防止红军在陕北做大做强,张学良调来东北军两个军队7个师,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之间,对陕北根据地实行第三次“围剿”。
根据作战计划,由王以哲率领110师、129师、107师向北突进,企图合围红军于葫芦河与洛河之间。然而始料未及的是,红军却在劳山、甘泉之间设伏,全歼了110师,军长王以哲也被困在延安,不能回军部洛川。
这种情况下,107师师长刘翰东急令高福源团进驻榆林桥,接应被红军包围在甘泉的东北军部队,维护洛川到甘泉的交通线。
榆林桥是富县一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前有一条公路通往延安。10月20日,高福源率部来到榆林桥。第二天凌晨,红十五军团在徐海东的亲自指挥下,向榆林桥发起进攻。
毫无防备的高福源从梦中惊醒,还未来得及部署应战,东西两侧的高地就已失守,红军几次猛烈冲锋,除少数人逃跑外,619团大都投降,高福源受伤后也当了俘虏。
刚被俘时,高福源思想极其苦闷,他觉得东北军装备那么精良、训练又那么有素,怎么会被被消灭?然而不久之后,又听到109师在直罗镇战役被全歼的消息,他感到深深的悲哀,料定这次被俘必死无疑。
然而,红军对国民党部队政策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1935年底,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会后,为争取东北军,专门成立了由周恩来任主任的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并在他的亲自领导下,成立了教育、转化东北军中下级军官俘虏的“解放军官学习班”。
高福源被俘后,就被送进了这个学习班。开始时,由于对红军不了解,心中也不免有些害怕,但很快就发现,东北军被俘官兵不但没有受到虐待,反而得到特殊照顾。
当时,陕北天气已经很冷了,绝大多数红军将士依然穿着单薄的军衣,东北军被俘官兵却已换上了厚厚的棉衣;红军吃的是杂粮,而且吃不饱,被俘的东北军官兵却吃细粮,而且都能吃饱。
红军对东北军官兵也很客气,不打不骂不搜腰包,精心治疗被俘的受伤官兵,还专门腾出一排较好砖窑洞让他们居住……
亲身感受到红军的亲切照顾,对红军的疑虑恐惧心理逐渐消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高福源是被俘官兵中职务最高的,被选为学习班班长。上级发给他们的抗日救国资料,他往往一口气读完,特别是《八一宣言》,他连续读了多遍,还觉得不过瘾。
此外,高福源还认真学习了《大众哲学》《世界殖民地独立运动》和《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等进步书刊,渐渐地,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了解到高福源的身世和他被俘后的思想变化后,李克农发现高福源很喜欢参加红军的文艺活动,于是就以高福源为原型,赶写了一部话剧《你走错了路》,讲述一位国民党团长被红军俘虏,悔过自新、掉转枪口打日军的故事。
当演到妻子向团长哭诉家乡被日军践踏和自己颠沛流离的苦难时,台下高福源“呜”的一声号啕大哭,捂着脸跑开了。回到住处后,他的内心很受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被俘东北军军官,他们都曾亲临学习班为全体官兵作报告。高福源逐渐明白了,蒋介石利用东北军打红军,实际上是想让红军、东北军两败俱伤的险恶用心。
彭德怀司令员经常邀请高福源来自己的司令部谈心,两人有时一谈就是一夜。
当了解到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要收复失地,帮助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时,高福源十分感动:“
我们东北军不在抗日前线打日本,都跑到这里“剿共”打红军,我真是愧对于共产党啊!
”
两个多月时间里,高福源被安排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他深深地感到共产党是一个真正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党,同时对联共抗日是东北军的唯一出路这一点也深信不疑,决心做红军和东北军的沟通者,推动红军和东北军联合抗日。
学习班结束后,高福源提出要见红军领导人,说有要事商谈。
上级派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与之相见,高福源说:“红军的一切主张、一切做法、我完全同意和衷心佩服。这些想法主张,不但我完全同意,甚至东北军和张司令也会同意。只要抗日,东北军没有人不同意的。
我现在愿意回东北军去说服张司令与红军联合抗日,不知你们敢不敢放我回去,相不相信我
?”
李克农当即表示,请示中央后再进行答复。李克农把这一情况向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作了汇报,党中央十分重视,马上批准了高福源的建议。
考虑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中央领导要他回去后,先做通东北军中与他个人关系比较好、又积极抗日的军官工作,再逐步去做张学良将军工作,高福源点头称好。
高福源把突破口放在甘泉守军上。1935年12月的一个晚上,高福源来到被红军围困已久,且已弹少粮绝的甘泉城。守军不敢开门,最后,他的好朋友、110师629团1营营长周祖尧用绳子把他吊进城的。
高福源在城内住了两天,与守城指挥官、110师参谋长张文清进行了两次会谈,介绍了苏区人民的生活情况,说明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的,东北军打红军是蒋介石两败俱伤的险恶企图。只有与红军合作,东北军才可能收复失地,拯救父老乡亲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高福源告诉他们,如果没有粮食可以与红军商议解决。
张文清等人听后也表示,不打内战、进行抗日是大家长久以来的意愿,但要联合红军抗日,谁也不能擅自做主,不过大家可以先就当面问题进行谈判,首先解决甘泉守军和城内百姓的燃眉之急。
两天后,高福源托人带来一封信,要甘泉守军派代表到红军驻地道左铺来谈判。经过谈判,最终达成了红军主动撤围,停止敌对行动;在甘泉城北门外二里的场上设立市场,自由买卖;守城的东北军可外出购粮,解决严重缺粮问题等协议。
从此,东北军与红军之间开始结束敌对状态,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流血战争了。
这次东北军与红军达成局部停火协议,中央对高福源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要他积极向东北军高层领导进言,传递我党一致抗日的政策。
对于党的信任,高福源深受感动,对争取张学良联共抗日充满了信心。行前,彭德怀送给他200元路费,并派骑兵护送到东北军67军防线外;李克农也叮嘱他,先以个人名义试探,如张学良有诚意,即派正式代表谈判。
高福源在67军防线外写了一信,雇人送给他的好友,67军参谋处长佟道,谈了他被俘的经过和回来目的,并请他将此事转告军长王以哲。
这是,王以哲奉张学良之命,正在想方设法与红军沟通关系。得知高福源返回的消息后,即令佟道将其秘密接回洛川。
回到洛川军部后,王以哲与高福源进行了长谈,并将高福源返回及谈话情况报告在西安的张学良。
此时,张学良心情比较郁闷:“九·一八”事变中,他接受落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遭全国人民的痛骂;之后,东北军流离失所,在与红军作战中也屡受重创,损失惨重。
就在前两天,在申请给两名战死师长家属各补助10万元时,不仅遭到南京政府拒绝,还撤销了他这两个师的番号。此时,他终于明白过来,东北军再也不能当枪使,与红军继续打内战了。
看完电报后,考虑到西安国民党特务太多,容易走漏风声,张学良决定亲自到洛川会见高福源。
次日,张学良乘飞机亲临洛川。在67军军部,王以哲把高福源引进密室,高福源向张学良报告说:“报告司令,是红军让我回来的,我有许多情况要向您报告!”
谁知张学良却十分气愤,拍桌大骂:“你好大胆子,当了俘虏还要回来当说客,要我通匪,我毙了你!”
高福源据理力争:“
司令毙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您别忘了,东北被日本鬼子占去了,3000万同胞当了亡国之奴。现在共产党提出抗日,诚心诚意帮助我们打回老家去,我们东北军没有理由拒绝人家的好意。再继续打内战,我们东北军就快要被消灭完了!
”
说完,高福源伤心地大哭起来。
这是,张学良神情才缓和下来,说:“我刚才是想试试你的胆量。我基本同意你的意见。”
张学良、王以哲和高福源谈了一整夜。高福源把在红军那儿的所见所闻全部都讲了出来,并转达了中共领导人的愿望。
最后,张学良说:“你谈得很好,情况我都了解了,休息一两天后就赶快回去,你以后就放心地做这个工作,如有什么危险,你家属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由我和王军长负责照料,由佟处长代为办理。”
第二天,张学良请高福源给毛泽东、周恩来带去一封信,要求中共方面派人来与他谈判。
1936年1月16日,高福源由专人秘密护送返回苏区,他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汇报自己与张学良、王以哲的谈话情况,并转交了张学良的亲笔信。
毛泽东握住高福源的手夸赞说:“
感谢你为国家为民族,为抗日统一战线做了一件好事!
”
周恩来也说:“
你这一步走得很好,把光明的火种引向东北军中,你是张将军部队里最有觉悟,也是最先觉悟的爱国军人
。”
紧接着,中央决定派李克农前往洛川会见张学良、王以哲会谈。高福源提前赶赴洛川,安排好红军与王以哲电台通讯的呼号密码,为会谈作好各项准备工作,尔后又再次返回瓦窑堡。
2月21日,在高福源带领下,李克农冒着漫天风雪前往洛川。经过4天时间,李克农一行终于到达洛川67军驻防地。为防止走漏消息,李克农一行被安排在紧靠军部的三进四合院里,院外哨兵把守,戒备森严。
将李克农一行安排妥当后,王以哲即密电张学良报告情况。张学良本要来亲自参加会谈,但由于要去南京参加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他电示王以哲,先谈具体问题,重要事情待他回来再相商。
李克农同王以哲先进行了秘密商谈,双方就联合抗日问题初步交换了各自的看法和主张,解决了东北军和红军之间的一些具体问题,达成了局部停战协定。
3月3日,张学良从南京返回西安后,第二天就秘密乘机飞往洛川会见李克农等人。在会谈中,张学良除同意王以哲同李克农达成的协议外,还表示希望能同毛泽东主席或周恩来副主席会面。
在这次谈判中,双方达成了互不侵犯、恢复交通运输和经济贸易,以及东北军送给红军一部分弹药、服装、通讯器材和医药用品等协定。洛川会谈是红军和东北军高层的第一次正式接触,意义重大而深远,从此,张学良将军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
收到李克农发回的电报后,中央立即开会研究张学良的意见和会谈结果,并以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司令员名义给王以哲发电报,同意4月8日周恩来、李克农等人来延安再与张学良进行会谈。
4月8日,周恩来、李克农带电台和一个小分队来到延安东北20里的川口,这天雨雪交加,道路泥泞,与张学良的电话联络又未联系上,到第二天上午时,才得知张学良带着王以哲和中共地下党人刘鼎等已到延安。
9日晚8点,周恩来、李克农一行进入延安,为防走漏风声,红军小分队在延安城外做了周密布置。会见是在一座天主教堂里秘密进行的,双方见面后,会谈很快进入了主题。
当张提出“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的主张时,周恩来认为不可能。张学良说,他坚信他在里面劝,共产党在外面逼,内外夹攻,一定能把蒋介石的错误政策扭转过来。
接着,周恩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一致抗日问题上的态度和决心,希望能出现国共第二次合作,至少在陕北两军之间能够观点一致。
张学良说,我们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打内战,共同联合起来对付日本。会谈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
会谈后,红军和东北军达成了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派代表、红军帮助东北军进行抗日教育等协议,并建立了电台联系。
这次会谈,对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具有历史性意义,为红军和东北军建立友好关系打下了基础。
在与东北军的和谈过程中,高福源充当秘密信使,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央对他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他已够条件加入共产党。1936年夏,由李克农、周恩来介绍,高福源在瓦窑堡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搭起了东北军与红军沟通的桥梁之后,高福源就继续留在张学良身边,负责与红军的沟通联络工作。
1936年12月1日,高福源被提升为东北军105师刘多荃部第1旅少将旅长。在张学良的支持下,高福源为联共抗日做了许多工作,他经常向东北军官兵讲抗日救国之道,提高广大官兵的思想觉悟。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回到南京,蒋介石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
东北军失去了统帅后,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在东北军内部,一直存在着老一代将领和少壮派之间的矛盾。如今,在如何营救张学良问题上,矛盾更为尖锐化公开化,1937年2月2日少数“少壮派”将领枪杀了王以哲将军。
事件发生后,驻西安城外渭南等地的东北军,纷纷要求进攻西安,东北军面临自相残杀、四分五裂的局面。高福源也对杀害王以哲感到十分气愤和难过,但为了顾全大局,他同意去做一些挽救工作,制止东北军内部自相残杀。但因误会太深,却被赶了回来,而且加深了城外某些将领对他的误解。
1937年2月5日,高福源接到师长刘多荃电报,要他去师部开会,路经渭南时,受到原部下3旅2团团长葛宴春招待。午餐期间葛宴春出去接个电话,回来后对他说:“刚才接到刘师长电话,立即逮捕你,就地处决!”
话毕,预先埋伏好的士兵一拥而上,将他绑到院内,然后开枪打死。
为控制东北军相互残杀事态扩大,党中央及时将双方劝和并作了适当的隐蔽安排。在中共地下党的协助下,高福源尸体由高福源的家属和堂弟高福洪偷运出来,掩埋在西安东城门外的城墙脚下。
寻找高福源遗属是个棘手任务,毕竟事隔多年,东北军官兵死的死、散的散,许多了解内情人都已故去,加上人、地更名等,这些给寻找高福源遗属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直到1980年3月,查找工作终于有了结果。高福源有两位夫人,原配夫人高许氏于1963年在长春病逝,第二位夫人在高牺牲的时候吞金殉夫。
高福源有两个儿子,长子高本荣曾在国民党空军当驾驶员,抗日战争期间牺牲;次子高杰当年已经六十九岁,解放后在长春第三货运公司当工人。
1981年,高福源遗骨被找到,高福源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2年,在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的关怀下,西安市人民政府为高福源举行了降重的安葬仪式,骨灰安放在西安市烈士陵园。
高杰随即被转为科室干部,继而又任长春市政协委员。高杰子女多,住房紧张,经济不宽裕,长春市政府为他协调解决了一处住房,并对其三子、四子的就业做了适当安排。
高福源烈士的遗属在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关怀下,终获圆满安排,成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段佳话。
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致敬,“红色信使”高福源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