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七品知县年收入有多少?古话说得好:“不贪不滥,一年三万”
创始人
2025-07-13 21:33:47
0

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这是我们常用来嘲讽贪官污吏的用语。知县在朝中位于七品,我们都说“七品芝麻官”,可见这个官是非常小的。

古人还说“不贪不滥,一年三万”。知县不用靠“贪”,一年也得有3万。知县的年收入有这么高吗?这些钱都来自朝廷的工资吗?是不是还有其他收入呢?

做知县的途径

知县虽然看似是一个很小的官职,但是他的权力可不小呢。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长,掌管着一整个县的命脉。

古代的权力官职和我们现在不一样,古代的权利比较集中。知县可能既干着县长的活,还干着教育部长、纪委书记、旅游局等等一系列的工作。

说白了整个县所有的事情都由县长一个人说了算。古代缺少相应的监督制度,县长离皇帝山高皇帝远,可以说是在县里一手遮天。

别看县长是个芝麻官,但是依然是个香饽饽,很多人都想着做个小知县。知县的录取门槛并没有那么高,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可以实现。

第一,针对是没有学问、不想读书,但是家里有钱的人。这种人想要做官,自然是花钱办事。知县作为个小官,多花点银子买个官做并不是难事。

不过要是想继续往上爬,那就真得做出点业绩,让皇上看到。否则一辈子只能做个七品小官了。买大官不好买,花钱做知县还是绰绰有余的。

要么有钱要么有权,第二个方法就是有关系。家中有做大官还能说得上话的人,通过这层关系换个官做还不是轻而易举吗!

或者祖上有大功,皇帝想要扶持名门贵族之后,也可能会安排个知县的职位。皇帝的用途是为了褒奖有功之家,让他们更加给朝廷卖命。

第三个方式就是寒门子弟通过科考获取功名,可能会得到知县的职位。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功成名就。想要做知县,至少也得是进士或举人,秀才还是差点的。

通过科举考试做上知县的,肯定是有才学的,为人相对来讲会比较清廉。但是这样的人或许缺少管理能力,说不准是个“书呆子”。

第四个途径就是能力显著之人,通过提拔上岸的。虽说知县这个官不大,但是下边依旧有比它还小的官职。要是底下的人能力突出,办事效率高,是有机会提上来的。

以上就是想要做知县的几个途径了。知县是皇权最有力的执行者,他们直接对接民生、纳税、文化等各种问题。所以别看官小,还是有很多人抢着做的。除了能实现抱负了解群众生活外,最重要的还是有钱。

知县的薪资

其实每个朝代的薪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国力强盛的朝代来讲薪资自然高,要是战争不断的能保证温饱就很好了。

我们就拿最近的朝代清朝为例来说一下知县的工资吧。雍正之前的皇帝延续了明朝时期的薪资政策,采用低薪政策。

顾名思义官员的正常薪资都不会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内外肯定会出现大量的贪污腐败。不过这种贪污现象就像是默认的,比如合法化的火耗。

知县作为地方官,除了要保证一方太平之外,最重要的是为朝廷征税充足国库。火耗就是官员在征税时,以损耗为由向百姓多收取的征税额度。

损耗的标准是不确定的,所以就有收的多的,收的少的。收取比例完全就是知县一个人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多收的装入自己腰包是轻而易举的。

你要说这属于贪污其实不算,毕竟把该给朝廷纳税的钱都交上了,并没有贪污国家的银子。在低薪政策下,这种默认的灰色收入朝廷也并没有很在意。

到了雍正时期,这种情况得以改善。雍正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他知道低薪一定会有贪官,于是便又加了一个“养廉银”政策。

就像我们现在的公务员,工资虽然低,但加上额外的补贴整体工资也是很可观的。公务员工资那么低,为什么还有人抢着干,不就是为了福利待遇好嘛!

雍正采用的薪资政策和公务员大同小异。同样下发了火耗充公的制度,制定统一的收取标准,就不会出现将这笔钱纳入自己手中的情况了。

当时清朝知县的一年是银子有45两加45斛大米。单看正常薪资确实不多,但是养廉银最高能达到2259两。

正常薪资加上补贴待遇清朝知县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不用贪不用抢,光靠自己的工资让一家人活的滋润是绰绰有余的。

除了这些钱之外,还有底下人送钱。知县尽管官小,但还是有很多人巴结。逢年过节送点礼品和银子,遇点事再让知县通融通融,知县的额外收入说不准比养廉银都多。

清知县,再怎么清廉也不会到贫穷的地步。为朝廷做事,为百姓办事,怎么可能会过得比平常百姓还差呢!不过知县的收入多,支出也不少,除了日常开支外,还要给别人发工资呢!

知县的开支

清朝官员可没有什么报销政策,除了正常的知县、县丞、典吏、主簿有工资外,其他人员的工资都是由知县承担的。

知县的收入有一部分都花在给下属开工资上了。每个知县身边都会跟着一名“诸葛亮”出谋划策,自己请来的师爷自然要高薪对待。

衙役、车夫、幕僚、修葺衙门,这些钱都是由知县承担的。知县不仅要给下属开工资,还要给上级领导送礼。

要想在位子上待的舒服长久,就得学会人情世故。迎来送往的风气自古以来就有了,你要是不接受,恐怕要被人孤立了。

都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很多人都想做一支遗世独立的莲花,但是在大片的淤泥荷塘中,如何才能真正做过船过水无痕呢!

结语

知县一介小官尚且能年入过万,能不用说上头的大官了。接触到的权利越大,碰到的钱财就越多,能够贪污的钱就更多。

和珅一家之财顶上清朝的国库了,可见官员能够从中谋取的银子数不胜数。既想要官员能为国家办事漂亮,又希望他们保持初心不贪污枉法,这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长久性问题。

相关内容

南京图书馆赵瑞蕻杨苡专藏室...
南京图书馆赵瑞蕻杨苡专藏室落成 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 194...
2025-07-14 00:33:41
原创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那个刀光剑影、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
2025-07-14 00:33:28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今天,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湖南长沙召开 将...
2025-07-14 00:33:24
原创 ...
在诸葛亮去东吴与孙权商讨联合抗曹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自己手中还有一支...
2025-07-14 00:33:09
罕见的三位名将同框合影,左...
这张比较罕见的珍贵老照片,是在淮海战役爆发时留下的。照片中的三人,...
2025-07-14 00:33:09
原创 ...
纵观历史来看,有一些神秘事件的发生,至今依然还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
2025-07-14 00:33:01
原创 ...
文| 夜谈 编辑| 古往奇事说 毛人凤逃到宝岛后,竟然密谋绑架蒋经...
2025-07-14 00:32:56
原创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内斗。 三国时期,由于内部的激...
2025-07-14 00:32:53
原创 ...
晚清1907年的初秋之际,一位名叫沙畹的法国学家来到清朝进行建筑考...
2025-07-14 00:32:44

热门资讯

原创 红... 1960年12月20日,周恩来、陈毅陪同西哈努力克亲王乘专列去南京、杭州访问。 中国驻越大使王幼平也...
原创 周... 周宣王时,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于“郑地”,由此建立了郑国,史记云“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
原创 司... 读书明理,读史明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孕育出了许多内涵精神,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事件、博弈手段直...
原创 唐... 功高震主,树大招风是我国古代社会最常见也是最忌讳的一种情况,尤其是一些具有开国之功的大臣,手中所握的...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多的开国君主,有的经历好几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对国家的统一,成为开国君主。 不过...
原创 哲...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只有做强势的女人,才能拥有强势的命运。 钰姐并不十分赞同,女人最有...
原创 五... 西晋时期 一场因后宫女子的挑拨,而引发的争夺政权的腥风血雨,俗称“ 八王之乱” 。 这场政变所带来的...
原创 蒋... 1949年,蒋介石给“云南王”卢汉,发出一封密电 :“情有可原,罪无可逭!” 要求卢汉立马处决被捕的...
原创 翻... 一 1944年,抗战进入极其艰苦的阶段。当时,我们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正在准备毕业论文。 西南联大校长...
穿山越岭寻古迹 江西扎实推进第... 中新网南昌8月19日电 (巫发阳)夏日炎炎,一群穿着马甲的普查队员翻山越岭、穿街走巷,针对新发现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