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大营,人声鼎沸,半年多了,大家憋着的气终于出了。秦军攻打赵军大营,新主帅赵括带着他们迎战,打得秦军不知所措。那些秦人,逃跑了!这是一场久违的胜利,赵军觉得胜利在望,回家的日子不远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中或许都有人悄悄议论早就该换个年轻的主帅了,廉将军年龄大了,打仗越发保守。只要足够勇敢,赵军就能打败秦军。赵军士气高涨,信心倍增。
赵括需要一场胜仗,提振全军的士气,增加自己的威望,胜利就这么来了。他越发坚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准备执行赵孝成王早日出击的命令。赵括要出其不意,给秦军致命打击,毕其功于一役。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底的一天,深夜,赵军军营。
传令的军士频繁跑动,45万赵军全部集结,向西渡过丹河,整齐的军阵绵延了十几华里。
赵军,全线出击了!
几天前的一个深夜,一辆包裹严密的马车驶入秦军军营,一道命令随之下达:“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军对白起抵达长平的消息秘而不宣,赵军连自己的对手是谁都不知 道。赵军看秦军,只看到了王龁。
这或许是秦军最初派王龁统兵出战的一个原因。王龁就是引诱赵国犯错的“诱饵”,一个精心挑选的高质量“诱饵”。籍籍无名,让人对他产生轻视之心;能力不俗,同廉颇唱对手戏,能接得住。这两点结合起来,既让赵孝成王丧失了对廉颇的信心,又让他在新统帅的人选上,不那么小心。
即使不用白起,王龁也不无打败赵括的可能,他年纪轻轻就出任秦国的左庶长,绝不是泛泛之辈。但是,长平之战秦国也输不起,拖的时间再久一些,秦国也耗不起了。同廉颇对峙时,秦军自身的损失恐怕也不小。
秦昭襄王不能赌,他要一击必胜。
随着白起在夜色中进入军营,猎杀计划随之展开。
白起命一队秦军攻击赵军,然后佯装不敌,他要给赵括增加信心。如果只是打败赵括,赵括也像廉颇一样退回营垒坚守,事情就不好办了!
白起要速战速决。
白起出手,必须是歼灭战。
所以,他要先给赵括吃点甜头,给他更大的自信,自信到无所畏惧,自信到带着赵军走出营垒,全线出击,走到巨大的伏击圈中,走进白起为45万赵军准备的死亡之网。
王龁是诱饵,战败的秦军也是诱饵。他们要钓的是全部赵军,全部!赵国年轻的国君,需要一场胜利。赵军年轻的元帅,也需要一场胜利。他们鲁莽又自信,他们渴望速战速决,却尚未理解战争的残酷。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八个字,将在这场战役结束时,用淋漓的鲜血,写满他们的内心和长平大地。
等待赵军渡河时,白起对王龁说:“你的帅旗仍然挂在军中,虽然是假的,也要做得像真的一样。”
关键时刻,容不得一丝纰漏,万一有赵军奸细发现王龁表现异常,导致赵括撤了回去,那秦军的付出都将付诸东流。
王龁屏着呼吸等待着。赵军终于全部渡过丹河,进入了河谷地段,一路追到秦军营垒。
《孙子兵法》说:“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就算赵括熟读各种兵书,偏偏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他至少应当留足够的兵力驻守百里石长城,再派一支军队堵住太行道出口,这样赵军进可攻,退可守,也能避免被秦军从侧翼偷袭。
在赵军渡过丹河后,白起曾刻意让到前面的“太行道”,再次成为可以威胁赵军的一支毒箭。
赵括命赵军全力冲击秦国营垒,想一战定胜负,却发现秦军的营垒根本无法攻破。
秦军的营垒建在数十米高的黄土梁上,秦军居高临下,只要弓箭手、弓弩手发动射击,赵军就无法靠近营垒。
白起派出了三路人马:
第一路,截断赵军后路。
白起派出2.5万人从东北沿着秦川水河床,直插仙公山,折向东南,绕到了赵军百里石长城背后,夺取故关。
第二路,切割赵军,断绝赵军粮道。
白起派出5000名骑兵从太行道北上,突破金门镇、泫氏,突破赵军阵地,把赵军的主力和辎重部队分割开,赵军被断为两截。主力部队有战斗力,没有粮食补给。辎重部队有粮食,没有战斗力。这路骑兵从南面突破到故关。
前两路奇兵在故关会师,百里石长城从赵军的防御阵地,变成了秦军的防御阵地。赵括同赵国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第三路,白起派出轻兵阻击赵军的进攻。
现在,赵军的前面是秦军建在黄土梁上的营垒,后面是丹朱岭的悬崖峭壁和自己布设的百里石长城。赵军攻打秦军营垒,攻不上去;想返回自己的营垒,也回不去;人动不了,粮食也运不进来。
秦军利用秦军壁垒、赵军百里石长城和自然阻隔,把45万赵军彻底围死在了丹河河谷。白起只要控制住附近的所有出口就可以了。
战局急转直下!
山中的气压越来越低。赵括和士兵们看到秦军的帅旗高悬空中,上面写 着硕大的“白”字。
武安君来了?
原来是武安君来了!
赵括感受不到自己的心跳。他回头看着自己的士兵,仿佛有一个可怕的声音在问:“这些赵军,还能活多久?”
秦军不会给他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秦军包围了赵军,他们也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兵力。45万赵军,秦军无法在一朝一夕之间吃掉。他们要有节奏地进攻和蚕食赵军,最终困死赵军。赵括下令筑起营垒坚守,停止进攻,等待救援,择机突围。赵军虽然无法突围,但军中还有一些粮食草料,河谷地带饮水不成问题,他们有坚守的条件。只要能在粮食吃完前等到援军,45万赵军还有生还的可能。
赵孝成王此前派使者去咸阳的后遗症终于显现,各国都以为秦赵已经达成某种协议,没有人愿意帮助赵国,赵国只能靠自己了。
赵国自己有可能临时组织起一支援军吗?
还是有可能的。临时组织的军队,只要指挥得当,一样能发挥作用。因此,指挥官的选择就非常重要。
被替换下去的廉颇当时就在邯郸,可是他已经失去了国君的信任,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没有能力打败秦军,也就不可能派他去救援。赵孝成王并不认为把廉颇换下来是一个错误。据史书记载,回到邯郸的廉颇“故客尽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元帅级别的人物被弃用,将军总还是有的。如果派一位将军率一支敢死队,帮赵军撕开一个缺口,里应外合突围,战场或许还有转机。
历史在这里给我们留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赵国统治集团集体沉默了!
现在传世的史书中看不到赵国君臣营救长平战场的记载。廉颇说了什么?平原君做过什么?赵孝成王有没有组织朝臣讨论?赵国有没有派出使者求援?我们已无从知晓。
或许他们试过了,没有成功。或许他们慌了,不知所措。或许,当时确实调不出军队,也选不出将军。
即使赵国组建了临时军队,也无济于事。
因为,他们无法进入战场。
秦昭襄王赶赴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征调全国 15 岁以上的男丁,疾驰援助长平战场,拦截赵国援军和粮食,在原包围圈上,又再上了一层保险。不会有援军了!
有,也是秦国的!
一个赵军也别想离开长平战场。赵国181年历史中,这场动用兵力最多的战役,即将以彻底失败告终。战争完结时的惨烈程度,将超过所有人的想 象。农历九月,山间的风越来越冷。
赵军被围困了46天,多次突围不成,大量死亡。那些战死的士兵是幸运的。他们至少还保有战士的尊严,至少不用被饿死,更不用经历同胞们互相残杀,人吃人的惨剧。
赵军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都达到了极限。援军还没有消息,赵括只能做最后的尝试。他把剩余的赵军分成四个部分,轮番冲击突围,尝试了四五次都失败了。秦军的包围根本无法突破,所有人就要被困死在河谷中了。
最后,赵括组织精锐部队,亲自率军突围。乱箭射中了赵括,他倒在地上,传来一声闷响。赵括再也没能起身,他死前最后一刻,看到的是秦军再次阻挡了赵军突围的脚步。
赵军身体里紧绷的弦彻底崩断。没了元帅的赵军,彻底绝望了。数十万赵军在得到白起的承诺后投降了。
一切,都该结束了吧?
战争结束,可杀戮却没有停止。
白起说:“秦已拔上党,上党百姓不愿做秦人,投靠了赵国。赵人反复,如果不全部杀掉,恐怕会作乱。”
赵国降卒,全部被杀,或埋入坑中,或丢人河谷。那条河,从此被称为丹河。鲜血染红了河水,浸透了大地。
长平“流血成川,沸声若雷”(《战国策·秦策三》),“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太平记》)。
绝望的哀号声,久久回荡在山谷间。
赵国在长平战场共失去了约45万条鲜活的生命。据史书记载,白起释放了年龄尚小的240人。征兵是有年龄限制的,参加长平之战的赵军不是临时征召而来,怎么会有200多名未成年的士兵呢?
长平之战开始时,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廉颇在长平接应上党百姓,可能有一些百姓留在了军中。负责运送军需物资的民夫也可能留在军中,或意外滞留战场。还可能其中有普通的平民。
秦国的军功爵制以斩首数量计算军功,一颗脑袋放在那,要如何分辨他是平民还是军人,士卒还是军官?很难分辨。
秦军有严格的军功审核制度,负责的官员需要在三天内完成审核工作,这能避免残杀同伴,冒领军功。至于敌方死的是平民还是士卒,对秦军来说没那么重要。杀士卒可以破坏敌军的战斗力,杀平民的青壮年男子可以破坏对方的国力,对秦国同样有利。
关于长平之战还有很多疑问。
首先,白起杀俘的人数史料记载不一。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
两个列传中,赵军在战役中总的死亡人数都是45万。俘虏的人数一个记载为“四十万”,一个是“数十万”。
《战国策》中蔡泽说:“(白起)诛屠四十余万之众。”
二是屠杀手段。
《史记》中说是“阬杀”,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理解为活埋。但活埋的工程量是非常大的。相对来说先杀后埋比活埋更为省力。如果是先杀后埋,就可以利用天然的沟壑,简单覆盖浮土即可,或者把尸体直接丢入丹河之中。因此,有很多学者对“活埋”一说提出了质疑。
1995年4月,位于今山西高平的永录村尸骨坑被发现,出土了大量骸骨和战国时期赵国文物,为我们揭开长平之战的疑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保护文物,考古人员仅对两个坑进行了深入发掘。
据《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公布的消息,尸骨坑内骸骨“杂乱无章纵横相叠”,“几乎没有一件完整的骨骼”,“坑内人骨皆为男性;30岁左右的最多,20岁以下者甚少,但45岁以上的士卒占有一定比例,平均身高约170厘米。根据骨骼排列和创伤观察,死者绝大部分为被杀后乱葬的,未发现大量被活埋的证据,这种现象有别于史书关于四十万降卒被阬杀的载述。”
通过《简报》我们能得到如下信息:尸骨坑中死者多数为青壮年,均是被草草掩埋,他们大部分是在被杀死后才掩埋。同时,根据在这一地区发现骸骨的频繁程度和密集程度推断,被屠杀的人数一定非常大。
《高平县志坑赵卒考记》中写道:“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诱人谷尽坑之。”“谷”可以是山谷,也可以是河谷。司马迁也用了“挟诈”二字,说明白起欺骗了赵军。
把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结合起来看,白起应当是把赵军诱骗到了山谷、河谷,进行大规模屠杀,就地草草掩埋或丢弃。
据统计,永录尸骨坑出土的130多具骸骨中,其中60具有头无身。这让人想起了秦国的军功爵制度,这些头颅可能是被砍下,记录军功后,再随意丢入坑中的。
蜿蜒的丹河水,通向的似乎是地狱之门,无数饿鬼扭动着身躯,不分身份地把人拖向无底的深渊。恐怖!血腥!没有词语能形容当时的情景。长平战场就是人间炼狱。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噩梦,会跟随经历过长平之战的所有人直到死亡。
长平战败是赵国军事、外交、情报、国力、战略、战术全面失败的结果。此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同秦国对抗,东方六国的屏障彻底 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