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松
1927年12月17日,在花县(花都的前身)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以下简称红四师)在花县花城小学正式诞生了。
红四师是由广州起义失败后突围来到花县的部队整编而成的,这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因部队距广州太近,易遇敌围剿,所以红四师成立不久,就主动转进了海陆丰。后在该地坚持武装斗争一年多,终因敌众我寡,于1929年退出了历史舞台。
红四师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但从中却走出了许多国家元勋。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认识认识这些元勋们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
(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1901-1990)),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人。小时候因贫困失学,当过杂货店学徒,后上过师范,当过老师。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排长。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后,徐向前同志任广州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随部队突围到花县,为部队的改编作出了突出贡献。红四师成立后,任该师第10团党代表,后担任红4师参谋长。部队转移至海陆丰后,在首任师长叶镛同志牺牲后,担任红四师第二任师长。
1929年6月,徐向前同志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派往鄂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1师副师长、红1师师长、红4军参谋长、红4方面军总指挥,率部参加了长征。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9月27日徐向前同志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1983年6月~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他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0年9月21日徐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
(程子华副主席)
程子华(1905-1991),山西运城人。1922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随突围部队来到花县,参加了红四师的成立。
1929年后,到国民党军队中做兵运工作。1931年4月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红35军独立第3师师长,粤赣军区代参谋长。1934年1月在第二次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
同年6月,任红25军军长,11月,率部参加长征。1935年任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25军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政治委员。1939年1月任冀中军区政治委员,后兼任冀中区党委书记。1943年8月,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治委员,后代理分局书记、代理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1945年10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10月,任东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北平解放后,任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4月后,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后,调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1958年任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78年3月,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1980年8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开国上将郭天民
(开国上将郭天民)
郭天民(1905-197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黄埔军校6期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郭天民随黄埔军校特务营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随军撤至花县,参加了红四师的成立。
1929年,郭天民赴江西,加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曾任大队长、支队长、师参谋长、独立第6师师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等职。1933年10月,郭天民任红九军团参谋长,后随红九军团参加长征。1936年7月,郭天民任红四方面军司令部作战局局长、西路军总指挥部作战局局长。
抗战爆发后,郭天民任中央军委作战局局长。1938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指挥了百团大战中的娘子关战斗。
抗战胜利后,郭天民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绥远战役。1947年8月,郭天民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参与指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1949年2月,郭天民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陈赓率部南下,参加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天民历任云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院校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开国中将聂鹤亭
(开国中将
聂鹤亭
)
聂鹤亭(1905-1971),安徽省阜南县人。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叶挺独立团排长。1927年9月参加南昌起义,12月参加广州起义,被分派在老上级叶挺身边,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参谋。起义失败后随部队突围至花县,参加了红4师的成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东江特委教导营营长,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红4军第11师35团副团长,33团团长,师参谋长,军团作战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大队大队长,军委总参谋部一局局长,军委参谋部部长,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高级参谋,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长,哈尔滨卫戍司令员兼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辽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工程兵副司令员。1956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开国中将贺诚
(开国中将贺诚)
贺诚(1901-1992),四川省射洪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被派往广东国民革命军中做医务工作,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任起义总指挥部军医处处长。起义失败后随突围部队来到花县,参加了红四师的成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师军医处处长兼海陆丰后方医院院长,中共汀连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军委总军医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军委抚恤委员会主任,军委总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兼红军卫生学校校长和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卫生局局长,中央纵队第三梯队队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1937年赴苏联先后入民族殖民地问题研究学院和莫斯科中央医师进修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和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和政治委员,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195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陈同生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陈同生)
陈同生(1906—1968),四川营山人。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到重庆就读中法大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秋,经组织安排,陈同生到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警卫团当指导员,参加了广州起义并在巷战中负伤。起义失败后随部队突围至花县,参加了红四师的成立。
1928年5月,陈同生在部队反攻海丰城的战斗中再次负伤。根据组织安排,陈同生回到四川成都疗养身体。这期间,他先后担任了《日邮新闻》《成都快报》《新蜀报》的记者、编辑、总编等职务,在记者身份的掩护下从事革命工作。
1932年,陈同生到达上海,先后在“社联”、“文总”和“济总”等团体工作,后又到“特科”工作。1934年10月,因叛徒出卖,陈同生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1937年8月出狱。出狱后陈同生受命担任《金陵日报》代理社长、总编辑。
1940年1月,进入苏北根据地,先后任东进纵队、苏北支队政治部副主任,苏中东南行署主任,华中建设大学文教系主任,华中分局敌工部部长,华中、华东军区联络部部长等职。
1949年4月起,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1962年7月~1966年,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
1962年7月起,任上海市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袁国平(又名袁裕)(1906年-1941),湖南省邵东市人。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6年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左翼宣传队第4队队长,第11军政治部宣传科长,亲历了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城战役,以及讨伐夏斗寅叛乱的战斗。
1927年12月参加了广州起义,失败后随部队突围至花县,在花县花城小学参与组织将起义军余部整编为工农红军第4师,先后任师参谋长、党委书记、党代表。1928年1月,率部转移到海陆丰,参与领导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东江根据地失陷后,奉命经香港转赴上海工作。
1929年,被派往湘鄂赣根据地,先后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委员兼任宣传部部长、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与领导湘鄂赣边区游击战争和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0年6月任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参加了长征,1935年11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之后,他奉命参与创办红军学校,先后担任西北红军大学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校政治委员、校长兼政治委员等职,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
1938年3月,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是新四军领导成员之一。
1941年1月13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多人奉命北移时遭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包围。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被叛徒暗害。在万分危急之际,袁国平挺身而出,指挥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队继续突围北撤。
激战中,他身中数弹,一头从山坡上栽到沟底的草丛中。当晚被战友发现,为了不影响部队突围,他毅然向自己头部开了一枪,光荣牺牲,年仅35岁,实现了他“如果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做俘虏”的诺言。
作者简介
刘武松,1960年2月出生,原籍湖南岳阳,现居广州花都,中共党员,退役陆军上校,中共广州市花都区委宣传部原二级调研员。现为花都区直属机关工委关工委执行主任,广州市作协会员,花都区作协监事长。热爱文学,曾有100多篇文章被各级报刊发表,出版了个人散文集《真情难忘》和个人自传《从放牛娃到上校》2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