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并非仅仅依赖一两位杰出的将领,而是建立在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的精兵以及经过考验、指挥运用娴熟的基层军官和各级将领团队之上。汉军在反秦起义和楚汉大战中经历了磨练,从一个农民起义军逐渐成长为制度严整、赏罚分明、体系完备的“经制之师、百战雄兵”。
虽然失去了韩信这位出色的将军,但只要汉军存在,刘邦仍然有能力击败英布,平定叛乱。当时,天下已经相对安定,人民对战争已经感到厌倦。英布发动叛乱,逆潮流而动,军心民心已经失落,败亡几乎是注定的。而刘邦的指挥才能并不逊色。之前项羽和韩信这两位盖世之勇、军事奇才的存在,几乎掩盖了刘邦的光芒,使得人们产生了刘邦不善战的误解。然而,开国之初,哪位大帝不是善于用兵的?
韩信曾称刘邦能够统领十万大军,这或许有些拍马屁的成分,但除去项羽和韩信这两位军事天才外,在秦末乱世,各路群雄各自率领五万兵马对决,未必有谁能战胜白手起家、能够吸引英雄归附的刘邦。因此,刘邦与英布的对决,事实上是一场精心策划和善于运筹帷幄之中的战役。
刘邦亲率的汉军主力与英布叛军在蕲县相遇,刘邦见叛军兵精气足,气焰正盛,于是采取了坚壁不战的策略。等到叛军气沮时,刘邦便麾动大军迅速出击,一举大败英布的叛军。随后,汉军追击,屡战屡胜,而英布军节节败退,竟连一次像样的胜仗都未能取得。刘邦最擅长的,正是“善能将将”,这也正是韩信所赞誉的。
刘邦善于发掘并使用人才,尤其擅长听取意见,发挥众人之长。这种能力在战场上尤为重要,往往决定了最后的胜负。在汉军即将出征平叛之际,刘邦接见了夏侯婴所推荐的门客,原楚国令尹,并向其请教。他询问英布叛军的下一步动向,令尹分析预测了三种可能的计策,并判断英布必然会选择下策。这一判断的准确性在后来的叛乱过程中得到了印证,展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谋。
刘邦通过精准的军事谋略和对人才的善用,未战先胜。当英布前来拜见刘邦时,刘邦有意以怠慢之态度对待,使英布陷入连环画般的绘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