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简直是拿大秦国运来赌?扶苏继伟,直接回到分封制?
觉得还好秦亡了,扶苏活着或许能延续秦,但是他会把思想带回分封,项羽也是,可歌可泣,刘邦虽然封王但是走在了统一的路上。其实不会,其实哪怕是项羽选择了分封(扶苏未曾主政谁也不确定他的真实想法),但不代表他愿意分封,因为在客观条件下,项羽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刘邦是因为项羽打残了大半诸侯,可以看项羽分封的诸侯,基本没有徇私,是按功劳和实力分的。不能因为项羽没有时间缓称帝,广积粮,就定义为不想。
秦末,项羽、韩信、刘邦、章邯都是可以比肩甚至超过战国四大名将的,其中就数章邯倒霉,先是面对刘项,队友赵高忙着内斗投降,后面对刘韩,队友项羽到死也没给过半点支援,包括精神上的。
其实当时章邯是拿大秦国运来赌,风险极大,不是什么高明手法,前一个用囚徒来对抗敌人的还是商周决战,结果囚徒临阵反戈,周取商代之。没办法,当时周文起义军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南北两支精锐秦军一时半会又回不来,从本土征召士兵从时间上又来不及,在无兵可调、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为了解除京师的燃眉之急,只能赦免骊山刑徒充作兵源去赌一把。章邯还是很有胆识和魄力的,非常时期只能用非常办法。
而且章邯是少府,负责监修骊山皇陵,对骊山刑徒的情况很了解,并且拥有掌控力度,所以才能在短时间内就组织起这么一群鱼龙混杂的乌合之众,既要保证军纪和战斗力,还要防范哗变和逃逸的风险,只有他这种跟刑徒打交道日久的人才有可能控制。章邯最后也不负众望,用仓促组织起来的刑徒军大败士气正盛的周文军,一战拒敌于国门。
章邯的最终投降,可以说是面临朝廷出卖、赵高背刺,司马欣、陈馀劝降,项羽武力逼迫,诸侯联军四面合围等诸多因素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可以说他当时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了,除了投降根本就没有选择(他就算选择用二十万士兵进行决战,结果也是两败俱伤,白白葬送士兵的性命,改变不了秦亡的事实,意义也不大了)而选择投降,至少可以保全二十万秦军的性命(只是他没想到项羽会毁约,把他们全给坑杀了)
从私人上讲自己还可以封王,占有秦国故地,到时重整秦地,恢复故国社稷亦未可知。(从他在巴蜀设置蜀守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纵然有防范刘邦的目的,但我猜测他还有吞并巴蜀、整合秦地,伺机东山再起的意图。而他最后在废丘孤城坚守了十个月,也可以看出他对这片土地是有执念的,塞王、翟王早已投降,项羽又无法出兵来救,其他秦土尽为汉军所占,只有自己始终坚守心中的绿地。
他最终的自刎不是为了项羽守节,而是为了自身的尊严和气节,为了捍卫身为名将最后的荣誉,也为了秦帝国的余晖彻底落幕而殉葬)总而言之,章邯的投降实属无奈之举,根本不是某些人阴谋论胡说八道的什么“早有叛秦之心”“与项羽早有勾结”“为了封王而出卖祖国”
有的人说他不如韩信,其实历史上韩信和章邯根本就没有真正交手过。二世+赵高+章邯的组合对战刘邦+张良+韩信+萧何的组合,请问上下5000年,哪位名将处在章邯这个位置能胜?对战项羽时,正面战场上有项羽带领的楚军和联军,背面有刘邦偷家,加二世和赵高自曝,三世子婴直接投降,秦国都没了,还有什么作战的信念
为谁而战,再加上有王离,司马欣,董翳这三个猪队友。请问上下5000年,谁处在章邯这个位置能胜?章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nan四声)之间,虽然结局是失败了,并不是他能力不行,实属独木难支。在大厦将倾之际还能受命,真英雄也。如果君主是秦孝公等,章邯必挽狂澜于即倒,青史留名。